|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强调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校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实际行动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为榜样,争做“四有”好老师、新时代“大先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教书育人能力和躬耕教坛的亲身实践。自觉担当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和责任,聚焦新能源领域,以创新发展为内生动力,完善创新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方位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推动师德师风建设,打造师德高尚之师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我校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及国际化交流等各个方面来锻造老师,团队始终以师德师风评价为第一标准,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到“四个相统一”和“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再到“弘扬教育家精神”,始终以黄大年式团队建设为标准,围绕“双师、双能、双创、双语”四个维度,从四方面形成团队建设循环流程。始终做到向下扎根、向上成长、向内激励、向外引领,团队在学校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发挥言为士则、行为示范的带头作用,逐步建成一支德技双馨、锐意进取、国际视野、凝聚力强的高水平结构化专兼结合的一流教师创新团队。
团队始终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的第一标准,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坚持党建引领业务发展,推动党建+业务“双融双促”。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带动师生听党话、跟党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互帮共进机制,为团队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发展平台。开展与企业党建共建支部工作,开展实践性活动,定期进行师德涵养专题培训,发挥优秀人物激励、示范作用。
二、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打造信仰坚定之师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团队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人民教育家为榜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推动团队整体带动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完成“双高”校光伏专业群的建设任务。团队发挥头雁效应,实现三级团队建设新突破,有效指导其他团队建设成长。
(一)培养高质量能工巧匠。2022年8月团队携手高端企业承办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参赛队采用中外“手拉手”组队方式,获得金奖。承办省部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并获奖79人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00余名。同时,团队聚焦新能源产业需要,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把论文、课题写在强国建设的宏伟画卷中。团队成员积极畅谈黄炎培思想,黄大年精神,教育家精神,文化理念指导课题建设,主持、参与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7篇等。
(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校意识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出国留学、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等机会,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三)追求卓越的教育质量。我校始终把追求卓越的教育质量作为办学目标和核心竞争力。学院建立了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同时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具备行业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三、促进能力素质提升,打造创新活力之师
团队秉持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团队立足成为走进行业企业的工匠之师,先后承担企业技术服务项目16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团队教师全部是天津市企业科技特派员,先后赴多地开展校企党建共建支部、实践行活动,对接产业发展动态,掌握行业先进工艺,主动承担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研发任务。通过技术转让、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200余万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一)打造特色办学模式。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我校打造了一系列特色办学模式。比如与企业合作开设的“双师型”课程,使学生能够在校内学习同时也能在企业进行实训;还有“产教融合”模式,将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就业环境。
(二)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按照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要求,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并与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兄弟院校一起,把团队建设经验成果进行提炼,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建设范式,持续做好建设工作和成果巩固,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充分发挥国家级创新团队示范引领作用。团队作为国家首批建设的创新团队之一,4年来持续的建设和成果输出,成为了共同体的“核心枢纽”。从名师、大师、科技能手三个维度进行传帮带,坚持带一批高徒、出一批成果、引一个专业的原则,培养专业带头人5人、骨干教师10人。围绕“双师、双能、双创、双语”四个维度,从团队组建、培养、评价、完善四大方面形成团队建设循环流程,通过研究反哺实践。以智慧平台为载体,描绘团队、教师个人画像,进行教师大数据挖掘,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多元化、教育管理立体化。团队成员制定个人的个性化成长计划,发现问题找短板,挖掘潜能促发展,实现自身增值突破,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全面发展,实现了教师个人成长与团队建设同频共振。
(三)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我校始终将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使命,承办天津市“海河工匠”职业技能培训;对口帮扶新疆职业大学、通辽职业学院筹建新能源专业,助力师资能力提升培训;开展线上线下教研和培训,最远辐射至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院、西藏昌都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走进社区和中小学,开展以“碳中和、碳达峰”为主题的系列培训等,累计培训惠及26800余人次。同时,团队以双语教学积极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成果共享,获得海外师生广泛认可和埃及教育部领导高度赞誉。
四、深化国家战略部署,打造示范引领之师
主持建成首个具备能学、辅教、实训、培训、管理、评价“六大功能”的新能源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并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资源总量33700条,学习人数达7万余人,涉及1000余家院校企业,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学习,满足不同人群终身学习的需要,资源库共建共享平台,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提高实现校际间学分互认,建设模式在全国资源库共建共享联盟中被50余家院校采用。
由我校联合国培基地陕西科技大学、一般课题及实践课题单位、企业组成首个新能源与环保技术专业领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构建了首个新能源与环保技术专业领域团队共同体建设与发展模式,探索高水平结构化专业领域团队共同体协同合作机制的根本内涵与实施路径,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建设模式辐射带动100余家院校。牵头成立全国新能源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与长江三峡集团、南开大学联合成立全国新能源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落地落实,探索通过互融互通打造助力产教协同发展的新型混合体,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开拓创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我校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建设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术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德育共同体,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坚定弘道追求,努力成为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求是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