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培育是中国式职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经验,是中国式职校教育现代化的德育创举。我校积极发挥“三全育人”优势,以生为本,扎实推进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聚产教、校地、家校之合力,着力构建新时代学校育人工作新生态。为破解职业院校在“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中面临的观念滞后、治理壁垒、文化短板和载体乏力等问题,我校从理念引领、制度保障、文化浸润和载体重聚等方面着手,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切面的育人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产教融合,筑高人才培养“蓄水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几点本质要求,即坚持类型教育的地位,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教育、经济和民生功能。
“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新路径。“三全育人”是新形势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围绕育人主体、育人时间、育人空间三维度而构建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灵魂,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应大力倡导的人才观。两者在本质内涵、价值取向、内容方法等方面高度关联耦合。我校在“三全育人”理念下,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抓手,契合职业教育“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政治需求,认真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政治需求与题中之义。
数智化引领,锻造职业教育人才新风尚。我校以培养直接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劳动者为己任,不断拓宽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维度,“以就业为导向”“无缝对接”的培养目标,顺应趋势,培养集知识技术与主体精神、人文精神于一身的完整的职业人。通过“三全育人”实现从入学到就业或升学全培养时段的“处处育人”“时时育人”“完整育人”,锻造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校通过“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构建,完善了“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建立。
育人共通,提高工匠精神指引力。育人内容即回答“培养什么人”,它是人才培养的内在核心,影响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选择与运用,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科学、正确、清晰的育人内容,教育成果才能有保障。我校以求实重道的学风、精湛技艺的打造、精益求精的飞跃,让学生实现从个体层面上升至职业共同体层面,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
二、家校融通,点亮育人成长“心灯塔”
育人路径拓宽人才培养方向。育人路径回答了“怎样培养人”,它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保障,直接影响育人内容的完成程度和育人目标的实然成效。因此,我校以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为目标,通过高标准的契合人才培养目标,适配育人内容,创新育人方法,让中职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持续提升自身的职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使“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事半功倍。
“三全育人”优化育人方式。首先,全员育人从主客体角度出发,既包括学校专兼职教师、教辅及行政管理人员、企业实训教师、后勤保障人员,也包括学生朋辈群体、家庭、校友、社区人员,强调了全体育人成员的育人意识。其次,全过程育人从时间轴角度出发,包含了从入学到就业或升学的各个时间段,并向后延伸至终身教育,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授课、教学评价在内的教育准备、教育实施和反馈调控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了全领域、长时段、持续性的育人工作闭环。最后,全方位育人涵盖空间场域和育人内容两个方面。从空间维度来看,我校从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维空间锁定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了育人途径的多样性,构建了多维并进、互补互动、综合融通的育人新格局。从内容维度来看,我校通过载体创新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与校园文体活动、集体精神和个人心理健康教育等的全方位教育,通过增强育人内容的丰富性实现了德、智、体、美、劳、艺的全面发展。
三、校地融聚,建大工匠精神培育“充电站”
我校以“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统筹谋划、顶层设计、整体改革、协调推进。从理念引领、制度保障、资源整合、载体重聚、方法契合等方面着手,通过多元化育人主体、多样化育人场域、动态化育人环节、多态化育人方式,开展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切面的育人改革。
创造育人新理念。新时代我校不断强调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价值观的全面培养,更加注重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三全育人”为基调,致力于培养拥有完善人格和全面素养的时代新人,将德行与人格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以“立德”的优先性确保“树人”的正当性,彰显“立德”对“树人”的价值引领、过程管理和方法指导作用,有效契合了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需求。用“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打通了思想品德与个人知识的增长、技能的进步,通过重构育人理念,打造了全新新时代德育工作方向、主线和重点,从系统出发设计细节,掌握各要素、各内容、各部分、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有效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整体效能。
提供育人强保障。制度建设立足根本与长远,是落实“三全育人”和工匠精神培育的有力保障。我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核心任务,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原则进行顶层设计,将“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培育的理念融入到学校发展战略、人才培养和方针政策中,构建了一整套育人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为育人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强化育人软实力。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在我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想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必须在硬件建设过程中同时注重精神文化的软实力建设,赋予教学场所以活的灵魂。为此,我校稳抓“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契机,巧用工匠精神,营造以“三全育人”为引领的工匠精神培育的良好氛围,坚持以文化人,增强育人情境中的隐性传递。其一,打造了文化品牌。一方面,通过在“一训三风”中注入“三全育人”和工匠精神的元素,树立了学校独特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通过创设活动周来开展弘扬理想信念、核心主义价值观、工匠精神相关的话剧活动、征文演讲、合唱比赛、知识讲堂,通过举办大国工匠、先进劳模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给职校学生直观且强烈的精神文化震撼之感。其二,利用“重要他人”力量,将在职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训实习、就业创业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为榜样先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宣传报道,利用朋辈群体“重要他人”力量营造了尊师重道、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教育自觉水平。其三,将展板、校报、广播、校园雕塑和景观布置作为载体,打造了具有立德树人和工匠精神的校园景观,将工匠精神的元素渗透在校园景观之中,产生了时时处处陶冶师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促进育人多联动。对于任何一种德育工作而言,创建实施载体都是关键一环。以“三全育人”引领工匠精神培育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要将其转化为教育内容,通过教师传授和平台传播融入到日常教学和学生成长的全过程。首先,我们通过“规范性逻辑”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明确了“三全育人”引领下的工匠精神培育是要将社会价值理念、职业精神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为此,我校改变了过去将德育课程、工匠精神培养和其他课程割裂开来的现状,单独在新生入学时开设一门工匠精神课,整合知识、技术、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效突出了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在目标体系中的引领地位,将其融入到通识文化课、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三位一体”的课程培养体系。其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育人的关键。合格的教师首先本身就具有健全的人格品质、理想信念、专业的职业能力、敬业的职业态度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因此,我们在积极做好日常教学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十分关注学生思想健康、人格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养成。在教学、服务、引导过程中增强人文关怀,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以“思政教育+工匠精神+日常教学+指导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积极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新途径、新谋略。
在新时代“三全育人”理念引导下,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学生普育工作,通过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各种课程平台、实习实训平台,素质拓展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在互补、互动、综合的基础上,发挥育人效能,通过产生融合效应,实现目标、资源、策略等多要素的融通,未来,我们会持续通过多方互动和良性循环的育人模式,扩宽工作思路,创新育人思路,为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的长效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