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培养善良情感方面,语文教材和教学策略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情感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生的情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道德观念和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忽视情感教育可能会导致情感发展不全面、人际交往能力差、道德观念淡薄、心理亚健康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语文课堂渗透善良的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倡导“文道合一”,做到语文知识的传授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进行。为将学生美好的心灵、健康的思想情感正确引导好,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挖掘文本中有关善良元素的挖掘与熏陶,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善良品质的存在和珍贵,并把培养学生的善良之心作为一个重要的使命去探索、去完成,不断提高学生美好的审美情趣,明辨真善美,做一个有良知、有正义感的时代新人。
在主题阅读中感知善良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以“同类主题”为一单元的编写形式出现的,这样有利于显现语文的人文性,有助于渗透人类的美德。例如,在七年级和八年级的教材中,很多篇目都蕴含着善良教育元素的人和事:《猫》一文中,郑振铎人性的善良唤起了我对弱小的关注;《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中,牧羊人无私而善良的举动让我敬佩;《木兰诗》一文中,花木兰的善良叙写了美丽的巾帼英雄故事;《社戏》一文中,六一公公的善良留给我美好得童年记忆;《背影》一文中,父亲的善良使我流泪感慨……通过将文章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组合编排,有助于引导学生快速发现善良、认识善良。
当然,善良的感知不应仅仅停留在情感层面,更应该激发学生付诸行动的灵感与动力,思考如何将这种力量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行动。通过主题阅读,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感知善良,在心灵深处受到触动,还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人物,以写作的方式来进一步体验善良。
在探究反思中重视善良
善良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的缺失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中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对当今社会的善良缺失现象进行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采用逆向思维教育法,有意识的让学生从身边入手,记录收集身边不善良的行为并进行反思,如不让座、恶意用言语攻击别人、侮辱贫困生、敲诈别人财物、欺负弱小同学、冷漠待人等,让中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善良缺失现象及其后果,还能够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为建设更加善良、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对自己道德修养的一种提升,有助于培养有责任感、有道德判断力的公民。
在生活体验中实践善良
教育应当把学习主体的体验过程看作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强调学习中的体验,体验后的感悟。善良作为一种道德情操,只有经过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才能真正进入个体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遵循“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的教学理念,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体察和实践善良的言行,如利用学校志愿者活动、团支部活动,在5.4青年节、重阳节等节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敬老院去体察人世间的善良和温暖。
依据课文教学,布置体验作业。对于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很多老师反映难上,说学生没有情感体验,甚至还有是否取消《背影》选编的争论,理由却是荒唐至极——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不合教育等,这显然是可悲的误导。父亲为何要翻越铁道的栅栏,父亲努力的攀爬的细节蕴含的情感,教师分析讲解到位了吗?其实,不是学生没有情感体验,而是学生的认识不对,不懂得感激,认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没达到自己的要求最直接的反应是责怪父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为此,我在上《背影》前布置了一个特殊的预习作业:回家时向父母问一声好,给父母倒一杯茶,为父母夹一次菜,替父母洗一次脚……然后观察父母的神态、语言等,结合自己的感受将它写下来。之后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读自己的日记,再上《背影》这篇课文,效果非常好。很多同学都体察到了父母的艰辛与生活的不易,决心要努力学习,回报父母。
联系生活实际,采访普通人物。上完《老王》和《台阶》后,我要求学生去观察和采访生活中最普通的人,有的采访了周围的邻居,有的采访了外来打工者,有的采访了独居老人……在采访中,他们感受最深的是普通人生活得很艰难也很开心。学生有了第一手材料,在进行随笔写作时自然会充实些、真切些。同时,他们也进一步体验到了普通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一面——一颗善良的心。
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写作体验。在写作时,我主张采用多种途径充实学生的写作体验,并引领他们多角度理解、感悟善良品质。以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为例:写日记,是讲述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感受;写随笔,是赞美普通人的平凡故事;给雨果回信,是颂扬人道主义精神;以“善良”话题写作文,是一次综合的提升,即对主题阅读和平时练笔的一次新水平的发挥。
阅读与道德之间的转化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与体验来实现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设计善良情感的主题阅读,是实施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主题阅读和体验的方式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初中语文主题阅读中学生善良情感之培养,也是与语文教学目的相吻合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语文教学其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适当地围绕思想道德的主题来组织教育教学,通过语言(言语)的魅力来渗透道德美、情感美,这不失为一种有意义、有创新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