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网


首页 |

学前       基教       高教      职教       人物       推荐       艺体融合       热点资讯       通知公告       教师招聘

管理       访谈       德教       学科       校庆       特色办学       思想理论       民族教育       校长名片       报刊征订


当前位置:首页>当前

躬耕学农事,实践觅真知

发表时间:2025-02-20 08:11作者:吴晓锋 黄波 黄莺  谢玲琳


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重庆市江津区双福第二小学校(以下简称“双福二小”)以农耕文化作为重要载体,凭借自主研发的校本课程,把农耕文化所涵盖的知识、技能、情感以及态度等诸方面内容有机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借由实践之途径,助力学生洞悉农耕文化,熟稔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挚爱与尊重之情,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实现劳动实践的育人价值。


农耕文化与课程结合,优秀课题研究影响力强

农耕文化融入实际教学。农耕文化育人的校本课程实践将农耕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深耕农耕文化的内涵,力求“扎根在坚实的土地上,助力农耕文化育人”。以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为核心,培养学生勤劳、节俭、诚信、友善等品质。以培养劳动精神、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目标,将农耕文化融入到思政课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促进学校教育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为途径,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为动力,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前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农耕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按需编写农耕教材。双福二小组织数十名有课程研究经验的教师,历时近三年的时间,编写《走进农耕生活活动手册》(共6册)每年级一本,分为上册和下册,每本均涉及农作、农食、农节三方面的内容,主要由各班班主任负责实施教学。每周开展一节农耕文化课程,农耕文化与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融合,各年级有主题,各年级有侧重。此外还组织教师编写了《六年学会十二道菜》1册、《农耕文化指导纲要》1册、《走进农耕文明》教师版1册、《走进农耕文明》学生读本2册、《走进蔬菜小王国》学生读本1册、《二十四节气》读本1册、《童声经典》学生读本6册。制作适合学生学习的课件58个,收集整理微课、动画视频126个,农具实物100余件。通过对农耕文化的深入学习,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习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多项课题研究成果颇丰。学校围绕农耕文化育人的校本课程研究多项课题,其中教育部课题《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科研课题《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均已结题。《勤读力耕,缔造幸福:农耕课程的实践探索》入选《全国校本课程典型案例汇编(小学版)》。2024年,《勤读力耕,实践育人:小学农耕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实践》被评为江津区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教育报》以《用幸福教育培养幸福的人》为题,《重庆日报》以《农耕教育中播撒幸福的种子》《践行嘱托厚望,办好满意教育丨江津中学、江津区滨江四牌坊小学校、江津区双福第二小学校:激活创新内驱力,推动课程改革走向深入》为题进行报道。此外,学校还将农耕文化育人的校本课程实践成果向其他学校辐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更多学校关注农耕文化教育,共同为培养具有农耕文化素养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农耕文化与实践结合,在劳动中学习农耕知识

真实劳动场景学习技能。农耕文化育人的校本课程是以劳动与学科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利用学校现有的红领巾种植园、生活体验吧、农耕展览馆、智能农业体验馆等,为学生在校内实施农耕文化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场所。每班均邀请有农耕生活经验的家长担任辅导员参与农耕劳动,学校还特聘请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进校园进行指导,学生从种植园中选择适合的草木、根果等,创作出有创意的草木画、根果画等。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插秧、种菜、制作简单食物等劳动技能。红领巾种植园分为水田、蔬菜园、水果园以及中药园,三至六年级每班学生均分得一块土地,从事整地、播种、浇水、除草、施肥、收割等日常的农耕劳动,学生将自己种的蔬菜水果等带入生活体验吧制作美食,达成“六年学会十二道菜”的目标。学生经历丰富的农耕劳动过程,品尝绿色食品,享受收获的喜悦,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树立爱护环境的决心。

参观实践学习农耕知识。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参观一次农耕展览馆,感受古人设计农具的巧妙。馆内展出各种劳动工具,各橱窗里展示学生自制的农具模型、现代农业耕作设备、模拟的劳作模型等,各连廊展示了劳动技能图片、稻田里的水牛耕地场景,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农具,观察并测量锄头、镰刀、背篓、簸箕等常用的农具长度,鼓励学生自制农具模型。学校低段学生每学期期末均走进红领巾种植园、生活体验吧、农耕展览馆进行学业测评,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在熟悉的场景中进行学业测评,减轻焦虑感,测评效果好。学校处处弥漫着农耕文化,无痕地深入学生的内心。

农耕文化与德育结合,增强自信培养美好品格

节气活动养成自然习惯。举办顺应四季时序发展的活动,将农业生产中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劳动贯穿课程学习始终,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的节气活动,每学年的开展春季美食节、秋季丰收节,学生一边参与节气活动,一边体验习俗文化。在农耕生活实践中,学生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特点、生产生活时间节点,自我生活能力得到提升,能根据时节的变化起居有常、饮食健康、身心愉悦,从而更健康、更美好、更和谐地生活。

综合方面开展课程评价。学校结合课程目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目标达成情况开展课程评价,通过叙述参与活动的认真程度、行为表现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对农耕文化的情感态度以及对农耕文化的理解;评价学生对农耕技术的演变、农耕工具的发展、农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实践活动中,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农耕文化知识、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出勤劳节俭的品质;对学生完成的作品或项目进行整体评价,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农耕文化的价值观。通过综合评价及时把握学生动态,调整课程模式。

家校社共育高品质学子。结合教室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的理念,家校社“三空间”联动,形成农耕文化教育合力。学生将学到的农耕文化带回家庭、服务社会。在学校整理教室,整理花架,整理生活体验吧,体现出勤劳、质朴的劳动美德,提高爱护校园的意识,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回家整理自己的书桌、床铺、卧室、客厅,为家人制作美食等,提高了个人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加深对家庭成员的理解和尊重;走进社区打扫清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走进养老院为爷爷奶奶们送温暖,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双福二小通过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的教育元素,开发了与生活融通、与学科联系、与未来同向、与校情结合的课程内容,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我国农耕文明的辉煌历程和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在学习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发挥创新精神,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改变了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局面。引导学生在劳动生活实践和问题探究中,发展思维能力和提升品质,学会用审辨的眼光看待客观世界,发现蕴含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不同的美,感受大千世界多样的美。未来,学校将继续推进“农耕文化育人”的校本课程实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分享到: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副标题

点击排行

点击排行

副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