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中心小学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理念,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丰富教育资源供给、建设特色课程和特色文化,探索了以劳动课程为中心,融合学科教学、美育教学、德育教育等内容的大劳动教育、大美育教学的“共生”模式,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学科教学充分融合,实现全方位育人。
一、研学一体,建设劳动“教育场”
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素有“河东粮仓”“菜篮子”之称,是临沂非遗“彩印花布”的发源地,依托区位优势,学校深入挖掘劳动中的德育元素、美育元素和非遗元素,利用现有的教学场所,建设了“有滋有味”烹饪劳动教室、“妙手童心”手工制作教室、彩印花布体验教室、校内爱绿护绿实践园、埙哨文化博物馆和空中生长种植园等多功能劳动教育场所,形成了劳动教育 “三室两园一馆”的实践场所布局。此外,同当地知名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在校外挂牌5000余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学校“三室两园一馆一基地”的劳动教育场所布局,是一个开放多元、自主探索的劳动育人的新天地,四季田园室外种植园地让孩子看到了当地节气风貌与农作物种植的关系,无土栽培温室大棚让学生看到了未来农业的模样,烹饪和手工制作教室让学生体验了家庭劳动的辛苦,泥哨制作和花布彩印教室让学生体验了非遗传承的乐趣。
二、内外联动,构建劳育“师资库”
师资队伍是教育实施的保障。一是学校教师为主。学校通过挖掘现有师资队伍中懂得农业劳作、手工制作等技能的老师担任专业劳动教师,同时引领全体任课教师发挥劳动课程全学科育人的桥梁作用,从学科融合的视角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将学科活动纳入到劳动任务群中并与劳动课程目标紧密结合。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学科联合研修”等方式增强师资建设的厚度。二是家长提供支持。家委会公开遴选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建立家长课程资源库,开设“家长讲堂”,拓展师资建设的广度。三是社区专家指导。学校与“太平稻改馆”、街道农技站、科协等单位结对共建,邀请农业专家定期来校指导,成为了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师资建设的高度。
三、五育融合,研发校本“课程群”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学校坚守“让每一个生命自然生长”的办学理念,凝聚“共生共长 生生不息”的美好期望,秉承“劳动 创享 生长”的课程理念,实施了“劳动+”任务群融合课程—生长课程和跨学科整合课程—我们的泥哨。一是有滋有味烹饪课程群。开展蒸馒头、做花馍、包饺子、做烘焙、做奶茶、烙沂蒙煎饼、炒家常小菜等劳动课程。目前共实施了“烙沂蒙煎饼”、“闰月的面鱼和金蟾”等6个项目式课程。二是妙手童心手工制作课程群。在手工制作劳动体验教室,孩子们用彩泥捏出艺术、用彩纸雕刻梦想、用花布缝出童心、用木头搭建理想,给劳动赋予文化和艺术,点亮了学生心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种子。三是跟着节气去种植课程。该课程为项目式劳动融合课程,一方面学生根据时令依托教学楼顶的“四季田园”室外种植区域开展的种植实践,先后参与种植并收获了菠菜、土豆、韭菜、水稻、小麦等十余种常见作物。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从前期知识和文化研究,到中期种植、养护、收获,到后期加工、烹饪、分享的全过程劳动体验,实现了解文化、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品德提升的育人路径。四是无土栽培室内种植课程群。太平有远近有名的蔬菜大棚,学校实施了温室立体式无土栽培的探索课程,探索温室水栽培、基质栽培、气雾栽培三大现代栽培技术,建立了都市现代农业生产理念的微缩版展示,为学生建立下一代温室种植技术的理念萌芽。学校设置了蕴含“共生共长 生生不息”理念的鱼菜共生种植系统,有浮板培育、管道栽培、营养基质种植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式无土栽培的教学模型,开展了无土立体式的芹菜、油菜、空心菜、草莓等作物的种植,学习了各类营养液的配比、各种叶菜植物的育苗和移植的有关知识。五是“我们的泥哨”综合课程群。该课程是太平小学共生课程体系下的跨学科整合课程。学校成立了山东省首所校园泥哨博物馆,形成了沂蒙泥哨非遗文化传承基地一馆(埙哨文化博物馆)、一坊(乐创享泥哨工坊)、一厅(陶音乐交流厅)的课程实践场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沂蒙泥哨”作为桥梁,开展“我们的泥哨”跨学科整合学习项目,通过吹陶笛、画陶笛、做陶笛、研陶笛、诵陶笛五个课程模块的实践学习,为学校共生课堂构建新的生长点,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途径。六是花布印染课程群。通过对彩印花布单色系和多色系印染步骤的展示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太平人自己的“彩印花布”以及制作方法,让地方非遗走进学校,让特色文化进行传承。
四、创新实施,推行劳动“全覆盖”
一是加强时间保障。学校整合每周一节的劳动课、综合实践课,统筹三处劳动实践基地的使用,将以动手实践为核心的劳动课程覆盖到全部29个班级的1300名学生。通过调整课时安排,实现每年级每月一次劳动课程半天实践日,用来进行劳动课程任务群的实践。二是加强资源整合。利用奥正假日农夫、华澳食品等丰富的教育实践资源,为劳动教育注入新元素。三是加强五育融合。加强劳育德育融合,通过“24节气”等人文节气,进行综合实践劳动体验,培育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加强劳动科技融合,通过信息科技物联网智慧农场、无土种植等课程,用现代科技引领劳动教育,激发对现代农业的兴趣。加强劳育美育融合,乐创享泥哨工坊和花布彩印教室作为美术实践教室之一,通过做泥哨课程和彩印花布课程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美技巧。加强劳育体育融合,通过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开展,组织学生进行“抢种抢收”、“挑担快行”等趣味游戏,在加强学生运动的同时,又宣扬了劳动精神。
五、多元评价,助推学生“新生长”
评价原则,强调运用多样化评价方法,将情趣、乐趣、志趣相结合,进行全面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评价方法,主要分为表现性、发展性、跟踪性、综合性四类评价。根据课堂要求和学生表现,通过涂写“☆”“○”“△”进行自评、互评,尊重学生评价。从协作学习、动手实践、自理自律、特长展示、体验分享五个维度,进行家庭评价、教师评价、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写入学生素质报告书。实行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每月评选“劳动能手”,每学期评选校园“劳动之星”,激励学生发挥榜样作用。
学校始终坚持劳动课程不仅仅是动手劳动,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是知行合一的实践的课程文化。共生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劳动团队的一专多能,提升了教师的课程视野;学校课程的五育融合,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目前学校已成功立项市级课题—“基于任务群的劳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研究”,1人在河东区劳动班会讲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人在市级劳动教学研讨会上执教公开课,基于学校文化的劳动课程“共生”模式多次被省市区领导提出表扬,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教育表现突出单位,被大众网、海报新闻等平台推介报道,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