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的蓬勃永远会在时代的挑战中不断再生。在日新日异的今天,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文化是最高级的组织行为,也是教育最美的“长相”。多年来,清原实验小学依托立体、多维、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学校课程,探索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育人路径、尊重生命的育人方法和科学规范的创新模式,让文化赋能的课程改革有针对性地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助推师生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与成长。
一、背景链接与问题提出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段历史都有值得尊重回忆的地方,每一所学校都可能创造属于自己的骄傲和奇迹。
满清故里,人文关怀,日月华光……一九五零年二月,关锐先生创建了清原县城关区二完小,七十多年来“育先培优”的育人思想就在一个个简陋的学堂萌芽、发展、传承,“体健、育智、成才”的办学思想也在不断的丰赡、翔实。如今,全校师生坚守“教育让生命(未来)更美好”的育人初心,从“七五”开始的学校整体改革实验、“八五”的一功四化改革工作、“九五”的作文教学改革、“十五”的创新教育、“十一五”的校本课程开发、“十二五”的自主阅读与表达途径研究、“十三五”的立体吸纳多维表达的实验研究、“十四五”的生命美好课程的整合与开发,咬定教育教学不放松,躬耕高效课堂不动摇,在抚顺市基础教育领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
近十年间,清原实验小学以“以学校特色文化赋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这个基地项目为切入口,重点解决“学校的文化创建过程都有哪些维度?学校文化怎样赋能课程改革?如何让文化赋能的课程改革从正向多方位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等问题,不断探索适合于城镇示范性学校的发展之路。随着工作的深入实施不断的丰富,这个项目研究的矢量标准最终指向的还是“教育让生命(未来)更美好”的人本初衷,并且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学校课程建设三次获得省级基础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三次参评抚顺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两次获得一等奖,《辽宁教育》曾专版连载清原实小的改革成果。学校曾先后荣获“全国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艺术传承学校”“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示范学校”“全国文明校园”“辽宁省首批课程改革先进校(示范校)”“辽宁省首批劳动教育基地校”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五十余项。
二、理性思考与目标导引
100年前,杜威就说过,“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教育不只是为了今天,而是要为了学生想象不到的未来作准备。在项目的深入实施之前,如何瞄准孩子们全面发展的靶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目标明确,才能让文化赋能课程的更具理性。
“以学校特色文化赋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基地项目开展的出发点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始终坚持从儿童视角出发,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本项实验应该努力达成的目标:目标一,落实学校文化,即在学校价值共识的引领下,关注形成文化的过程;目标二,赋能课程建构,即以育人目标为参照,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图谱;目标三,关注育人成效,即以目标评估过程,以过程反思行动,以真实的教育实践回应育人目标,促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实施内容与具体举措
借育人环境彰显生命美好内核。好的学校如一本书,举步移足、耳濡目染、一字一景,皆有育人目标。清原实验小学主校区以“美好生命文化”为主题,围绕着“好习惯—成长的起跑线;好方法—成长的金钥匙;好品质—成长的加油站”进行设计;分校以“未来+美好”文化为主线,按照阅身、跃行、钥新、越未来的思想脉络,让孩子们走进广阔的认知世界。此外,凸显育人的石头文化、馆室文化、就餐文化等也都在发挥着无声浸润的文化影响。当然,物质环境固然重要,以学生成长为目标的精神文化建设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隐形文化育人的功效。营造积极向上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幸福感与求知欲。以语文学科为例,学校努力创设完善师生的阅读文化,通过吸纳、实践、反思、评价展示等方式不断提升师生的文化内涵,并以此为牵动向全学科延伸,从而指向“立德树人”的生命美好内核。
用完善机制促进共生的团队文化。从课堂教学到德育管理,从参加学校活动到读书写作,从承担任务到日常考核,需要一个正向的评价机制在牵引。实验集团所有的评先进优、荣誉获评、三好班级评选等均来自于教师考核累加分数,用制度和过程说话,让制度文化建设起到了正向引导的良好作用。一是网格化听课守底线。全学科、全员听评活动,更具效率。网格化听评,解决了“备课、上课、上好课;听课、评课,会评课”的实际问题,无提醒、随机性、任务分散、集中指导的方式很有实效性。二是新教师培训增内涵。因集团的成立,近三年入职新教师占比42%,推动年轻骨干教师的成长,建构良好的教师梯队,持续发力的新教师培养制度,指向的是实验集团的未来发展文化。三是拜师制度善传承。团队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就是经验共享、交流互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方式。四是信息技术掌握向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师生们都要掌握未来技术的文化。五是培训制度促成长。开展教育沙龙、微格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六是评价体系重过程。综合性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有利保障。
以深度融合赋能核心素养的生发。清原实验小学坚持从学校文化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出发,让文化赋能课程具有理性思考和合理的结构,以促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生发,为美好成长奠基。一是目标导引,让文化赋能课程具有理性思考。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这是学生面对未来世界发展和自身发展的挑战。真正的核心素养是把学习探索的过程交给孩子,激发孩子独立思考学习和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我们准备从课程维度和自能发展两方面出发设计凹凸相辅的课程架构,基础类的凹课程与拓展类的凸课程科学互补,最终指向的是全面发展的“有营养的教育”的核心。从“三主一重”的实小深化课程改革模式,开发整合升“美好SH课程”“美好SY课程”,激发课程建设的主动性。充分发挥课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的系统功能,绘制课程整合空间、开发空间、拓展空间,选择空间的凹凸设计图谱。二是巧妙安排,让文化赋能课程结构合理。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实施的具体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把课程分为校内、校外拓展两部分进行。以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形式,通过长短课、周课、跨学科课、跨年级课等不同方式,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地点,科学灵活地安排课程。通过“主题模块—实践活动—配套资源”的整体规划,描绘适合每个孩子独特个体的“生命图景”,让课程真正回归儿童。三是不断创新,让文化赋能课程为美好成长奠基。创新之一打造配比合理的161课堂模式,打破传统课堂思维,将思、讲、练按1:6:1的时间比例合理分配,课前引发思考,课上提升效率,课后针对本堂课的内容精练,做到课课清、堂堂清。创新之二实施1+3结合的评价体系,1是指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3是指应达到的能力,以此改变原有的一张试卷定学业的单一评价形式,将考评分为集体类、抽查类以及组队参赛类等多种形式。创新之三不断发展和完善课程体系,持续开发坚持十几年的武术、满族舞蹈、国画国风的传统文化课程,新开发编程、动漫画、黑白世界、动漫素描课等,让民族特色教育和未来发展技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海明威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曾经的自己。”在特色文化赋能下,清原实小立足素养本位的课程,以真实的情境、开放的结果,在活泼、新鲜、灵动的课程与生活世界中,让每一位学生“创造着长大”。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教育让未来更美好,美好的教育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