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青年教师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石和新鲜血液,是教育改革的希望,锻造青年教师队伍更是每个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年教师普遍处在入职期(1—3年)和稳定期(4—6年),是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初级阶段,他们一方面具有活力,更加贴近学生,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工作年限较短、缺乏实践经验、缺少奉献精神等因素限制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因此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通过“五动”(规划启动、理论推动、名师带动、实践驱动、关心感动)来赋能青年教师,推动其快速成长。
一、规划启动,绘好“路径图”
教师的成长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努力,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和持续改进的过程。青年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力军,他们开始在学校工作中担当大任、重任,他们的专业能力、智慧和胆识,越来越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走向。怎样促进和协调好青年教师发展,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一直在努力探索的课题。
(一)规划个人愿景,促进科学发展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参加工作的前3—5年,是专业成长的初始期,也是核心期。学校积极引导、激励青年教师产生内驱力来发展自己,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理性的思考,自我分析优劣势,并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师个人专业的发展规划。学校收齐青年教师的规划,根据教师的教学年限进行分类,邀请专家和校领导对青年教师的个人规划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在意见的基础上,每位青年教师再次完善自己的生涯规划,有了目标,也就有了个人专业发展的方向,就以各项达标活动实现一个个阶段性目标,从而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效能感。
(二)构建“连心桥”,携手快速发展
学校分层分类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制定《关于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规定》作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规划的制度保障。通过实施“师德建设计划”,开展专题教育教学活动和师德师风考核,强化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爱生情怀,增强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实施“结对培养计划”,开展随堂听课、同步备课等方式,助力青年教师完成“一年站稳讲台、二年站好讲台、三—五年成为教学骨干”的总目标。实施“教师个人提升计划”,引领教师专业反思,做好实际的成长规划。
二、理论推动,装满“集油箱”
做好新时代“四有”好教师,当好“四个引路人”。青年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道德水准,通过强化理论学习,来补足精神之“钙”。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这是党性修养的首要条件,是实现其它各方面修养的前提条件。青年教师应学习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始终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自己成长。在教学中,要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双减政策、劳动教育等现代教育理论,只有学深悟透,才能适应教学变革。二是学校领导要亲自引领。每学期要推荐青年教师必读书目,举办读书分享会,和青年教师话成长、谈收获。如本学期学校就开展《砥砺师德—青年教师赠书活动》,效果明显,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三是理论联系实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经常碰到棘手的问题,这时我们要善于用所学的教育理论进行论证和解决,从而更新教育理论架构,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理论学习枯燥而乏味。作为学校,我们在积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外,更重要地是增强青年教师对自身学习的内驱力,使得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
三、骨干联动,谱写“共富曲”
青年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力军,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希望。作为基层学校,我们对青年教师寄予厚望,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有步骤地对他们进行一系列培训,使青年教师尽快站稳讲台、站好讲台。但在实践当中我们发现通过骨干引领带动等方式是目前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
(一)严以自律,做教师的榜样
如今80后、90后的青年教师,成长在多彩缤纷的时代,工作态度和价值取向经常处于游离模糊状态,如果我们只是纯粹采用说服教育的形式,受制于社会大环境和青年人年龄心理特点影响,作用十分有限。作为校长,笔者也是位青年教师,所以我会相对容易地融入他们当中。我时常思考如何转变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首先我认为应该注重通过自身的思想和行为给身边的教师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让教师们看看工作的态度;要求教师们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如主动承担公开课,给予教师们工作的动力,让青年教师能够从自己身上感受到一种正能量,能够获得积极影响,进而影响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青蓝工程,为教师成长布局
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轨迹,在学校实施“青蓝工程”实行导师制式的“帮传带”模式。用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对工作的热爱来感染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求导师要摸清理顺青年教师的优劣势,做到“三带”:带师德、带师能、带特长。青年教师要做到“三学”学为人、学理念、学本领。当然整个帮扶过程不能流于形式,泛泛而谈,学校制定了《青蓝工程行动》考核细则,对“师傅”和“徒弟”的各项工作都有明确的完成指标,要求指导教师要能给处在困惑中的青年教师出谋划策、排忧艰难,要把自身的优秀经验进行传授,青年教师要充分汲取指导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学以致用,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继续努力,快步进入发展期。
四、培训驱动,把稳“方向盘”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是新课改的呼唤和对教师的要求。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方面需要充分理解教育的涵义,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指导教师的引领,直接快速地汲取名师、骨干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此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参加形式多样的培训更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行之路。学校采取的培训形式都从青年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课堂上”和“课堂下”相结合,集体研修和个人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吸引青年教师主动参与。如,岗前培训、读书沙龙、网络研讨、外出学习、名师讲堂、同课异构等,进一步提高培训形式的实效性,丰富培训内容,供教师灵活选择,满足不同青年教师的需求。此外,为保证各项培训的参培率和实效性,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青年教师培训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青年教师的组织、管理、服务、培训资料收集等工作,并制定了关于教师培训的相关规章制度:《青年教师培训考核制度》、《青年教师培训实施意见》等,以此来规范培训者的行为。制度出台后,通过召开学校班子会、青年教师部署会对各项制度进行解析,让每一位教师清楚培训的意义、任务和要求。学校教科室需每年对参与培训的青年教师进行年度考核,并计入年终量化考评。
五、关心感动,唱响“天籁音”
在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追求“幸福感”,“幸福指数”成为评价各类职业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就是对教师这项职业的幸福感受。青年教师他们有着多重身份:家庭中,他们是孝顺父母的子女,是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父母,既要承欢膝下又要教育子女;社会上,他们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虽然承受经济压力又必须砥砺师德;工作中,他们是需要雕琢的玉器,既要引领学生发展,又要自我成长。作为学校理应竭尽所能帮助青年教师解除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一)人文关怀,奠定幸福底色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理应把每个教师都视为“最重要”的人。学校实行的规范体检,每天准备的丰盛菜肴,各种节假日的慰问、为生病住院或家境困难的教师提供真诚及时的帮助,都能让教师们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尽情享受“家”的温馨。此外,学校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的意见,做到规章制度大家制定,教学常规大家研讨,重大事项共同参与,研究项目大家探讨,办学成果大家分享,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主体意识,突出了教师的主人地位,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的归宿感、成就感、幸福感。
(二)开展多彩活动,提升幸福指数
青年教师渴望成长、渴望认可,渴望成功,但他们常因挫折而困惑、常因压力而疲倦、常因琐事而抱怨、常因失败而怀疑。这时就需要帮助他们释放压力、消除困扰。为此,学校以活动为载体,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教师身体健康水平,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做一名幸福感强的老师。如组织开展教职工趣味运动会,增进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以学校“一点书法”特色品牌为依托,开展青年教师书法学习活动;“三八”妇女节为女教师们提供精心准备的小蛋糕等,丰富多元的活动使全校教师展示了才华、点燃了激情、释放了压力、增进了感情,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一直在路上,笔者认为,通过以上“五动”共举,能有效促进青年教师增强理想信念、修炼师德师风、拓宽教育视野,使学校教师队伍朝着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方向发展,让青年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绽放出绚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