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网


首页 |

学前       基教       高教      职教       人物       推荐       艺体融合       热点资讯       通知公告       教师招聘

管理       访谈       德教       学科       校庆       特色办学       思想理论       民族教育       校长名片       报刊征订


当前位置:首页>当前

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助力学生精彩成长

发表时间:2025-02-25 08:26作者:靳小斌


聚焦学生劳动素养提升,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生产、生态中体验、学习、实践,在深化改革中探索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新时代劳动育人路径,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现将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工作和实践经验汇报如下:

一、落实课程,构建体系

    学校将劳动教育设为必修课且每周不少于1课时,以国家课程为依托,根据学校课程基础、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积极探索“1445”劳动教育模式,以培养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为中心;深化“劳动课程+拓展课程+公益课程+研学课程”四个阵地;推进“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大课堂为依托、实践教育基地为提升”的四位一体;坚持“五育”融合,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方面的育人价值,丰富各中心协同育人机制,深植劳动情怀、锤炼劳动品性、养成劳动习惯,构建“七彩”多元劳动课程体系。

学校注重课内劳动知识学习、技能培训和课外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日常劳动和校外基地集中劳动相结合,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劳动平台,丰富学生社团课程体验,提升学生劳动素养,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树立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让自己深刻体会到自己是班级主人、校园主人,更是社会主任接班人,努力做实做深劳动教育。

    学校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上保持一致,内容上相互配合,功能上彼此补充,彰显学校、家庭、社会三联动整体育人效果。

二、健全机制,多方联动

学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根据现有师资,建设了一支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劳动课专任教师,为扎实落实劳动课程做好师资储备。邀请渭南市劳动示范校校长等专家指导学校实践基地建设,同时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员担任社团教师、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类劳动教育培训,充分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积极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快建设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校内本着“地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将校园的花箱区域作为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分给全校34个班级,着力打造特、小、美的“童心农场”,让“童心农场”发挥“一地五园”功能,即成为师生们的蔬菜园、趣味园、技能园、文化园和育人园。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牵手大荔县特殊教育学校,立足长远,守正创新,赠送友谊使者孔雀小爱和小心,隆重举行开耕仪式,先后建立XT01大棚、XT02、XT03校外种植、XT04养殖综合实践劳动基地,实施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深入融合,在共享教育智慧,互助同暖中达成共识。同时与“新茂农场”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参观并参与劳动技能竞赛活动。

三、挖掘资源,稳步推进

1.校园卫生运动,增强劳动意识

    由学生管理中心牵头,将学校所有教室、楼梯、楼道、公共活动场所等合理分配到每个班级,保每一个角落都有人打扫,每一名学生都有劳动任务。开展“以校为家”劳动教育,各班级坚持每日早中晚小扫,随时捡拾,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创建洁、净、美的学习、生活环境,形成了月月扫除、日日值日的良好运行机制。定期开展“晒晒我们的幸福教室”班级文化展示活动,因为我校校舍条件的限制,学校没有餐厅,学生都在各班教室用餐。每天的三餐都由值日生轮流抬饭、抬餐具、送餐具等,通过日常生活劳动创建美好校园生活,逐步增强学生劳动意识。

    2.体验生产劳动,磨炼劳动意志

    校内实践基地内根据不同季节种植应季农作物,每个班级对认领“木质花箱”定期进行翻地松土,对农作物进行浇水施肥,除草灭虫,让学生在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劳动担当和责任意识。

依托校外实践基地,整合各学科资源,依循二十四节气引领学生开展种植养护活动,举办种植节、采摘节,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劳动中,让学生在泥土的芬芳中开阔视野。

3.打造特色课程,培养劳动精神

  学校以“传承创新”社团活动为依托,特别注重将劳动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中,陆续开发了“刀尖上的舞者”剪纸课程、“多彩面泥”课程、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在劳动中创造美、在劳动中感受美,使学生在浸润式课程体验中,提高劳动素养。

4.参与家务劳动,养成劳动习惯

    学校充分利用端午节、重阳节、母亲节等重大节日,积极引导家长营造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优良家风,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利用课后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两项以上生活技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政服务岗、厨艺大比拼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学会一些劳动的技能技巧,举行让“梦想与爱同行”感恩教育报告会,教育学生热爱家庭、孝敬长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

    5.社区研学实践,树立劳动价值观

    学校组建“知行学子阳光志愿小分队”做好志愿服务,深入敬老院开展孝老敬老,为老人整理室内卫生各项活动,结合“学雷锋”活动月教育主题,组织学生深入辖区内各个小区、广场开展文明打扫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加强劳动,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学校还通过研学活动,深入秦始皇陵博物馆,组织学生体验手工陶俑制作,感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开启“探索海洋奥秘 见证荣耀大唐”赴华夏文旅;海洋博物馆,走进陕西哈芙秦盛食品有限公司开展“浓情寄中秋 巧手度佳节”社会实践活动,更深层次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制定标准,完善评价

学校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由教学管理中心牵头制定评价标准,师生服务中心保障和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定期开展劳动教育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通过劳动周综合评选实践先锋队、成果展示评选制作小能手、竞赛活动评选劳动小达人等形式,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评价结果。建立《知行学子成长记录手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通过每个活动劳动记录单、每月成长加油站、每学期期末综合评价表,不断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自觉端正劳动态度,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以及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致知力行,收获幸福

回首岁月,我们在已有基础上进行长远规划、设想,为今后工作定基调、立坐标、指方向,是打造学校劳动特色创建的基础和依据。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1.学校以“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抓手,依据各学科不同特点,进行了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大多数学生掌握了一项或多项实用的劳动技能。

2.深入推进普特融合,在合适节气举办主题教育活动,互换分享劳动成果,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端午节实践活动中,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周明及大荔中学校长姚海宁慰问孩子们生活、学习,参观基地功能分布及种植情况,对持续探索劳动育人的新模式、好方法予以了肯定。融合体验让学小的孩子们懂得了互帮互助、传递爱心的真理,在实践中也树立了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在特殊教育学校成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被大荔融媒体报道、校园农耕园“开耕”仪式被陕西文化艺术报刊登、“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被陕西教育新网报道、打造“童心农场 ”落实劳动教育被中国教育新闻网媒体报道。

六、思索改进,踵事增华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劳动教育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还有待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学校在营造浓厚劳动氛围的同时,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将收获的瓜果蔬菜送给特教学校、敬老院,评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家长、教师,扩大宣传影响。让劳动实践和家庭教育更好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参与度。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努力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按照“五育并举”的根本要求统筹推进劳动教育体系,把思政元素、职业体验、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传承非遗文化,让学生在劳动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强身健体,为其点亮生命底色,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

分享到: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副标题

点击排行

点击排行

副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