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是幼儿最佳学习场,对于幼儿来说,自然环境与自然现象生动有趣,既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又能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我们尝试不断探索和挖掘幼儿园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将其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支持幼儿生活、游戏和发展需要。
从幼儿发展需求出发,构建与实施园本课程
我园是一所园林式幼儿园,园内植物物种丰富,形态不同,开花结果时节有别,种植方式各不相同,种植空间多样独特。无论是遍植各种花草、树木的后花园,还是栽满众多果树的百果园,抑或是各个班级自己的小菜地、自然角,无一不是生动的课程资源。可以说,我们的幼儿园就是一座自然博物馆。
有了环境,就有了课程;有了环境,就有了教材。我们因地制宜,设置了诸多园本课程,包含主题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幼儿园每天有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区包括生活区、运动区、沙水区,还有表演区,美工区,自由活动区。这样的环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
一景一物皆课程。自然是无字的百科全书如果孩子缺少与自然的密切接触,将成为他们童年的遗憾。我们“向大自然要材料”,将枯叶和树枝作为游戏的材料等。我们一直追求打造名副其实的“百草园”。幼儿园现有植物80多种,自然生态的幼儿园是孩子的天然课堂。他们在四季交替中认识色彩,在花丛中‘招蜂引蝶’。
在实践中碰撞与探索,打造个性化班本课程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园真正意义的尊重儿童,更多的关注孩子个性的成长,鼓励教师和学生能在实践互动中碰撞出更契合本班班情、师情、生情的“班本课程”。班本课程是“园本课程”的一部分,从属于园本课程,却又完全不同于“园本课程”,它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班级”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更适合本班的孩子,但每个班的孩子发展和需求不同,家长资源的不同,以及每个教师的观点、技能特长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具有班级特色的班本课程。因此,我们申报了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十四五”第二批教学专项课题《“以儿童的视角”设计的班本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我们把园本课程班本化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作为研究的重点。
实现园本课程的核心价值、深化园本课程实践。我园园本课程的核心价值以幼儿为本,针对幼儿的需求,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园本课程班级化的实践,开展更适合本班幼儿的活动,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因材施教,注重幼儿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园本课程班本化实践策略的探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园本课程实践。
提升教师建构课程的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园本课程班本化的过程中,教师能根据本班实际,探索出最适宜的班级活动和最优化的教育效益,这对班级教师的课程建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认识到自己由一名课程的执行者变成了一名课程的决策者,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
促进幼儿最优化发展、彰显幼儿的个性。园本课程班本化实践的最终目的,真正满足班级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需求,促进班级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极大的调动了班级幼儿的活动积极性,促进他们个性化地发展。
以成效为原点与目标,让教育有更多种可能
班本化课程的生成基于丰富的自然资源。亲近自然需要长期与自然接触,关注自然的特点、规律、联系,从整体上形成对自然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以及对待自然的方式。我们以儿童为本,不断挖掘幼儿园自身的资源,真正让自然资源转化为课程, 体现其课程价值内容,尽可能为儿童的发展服务。
教师观念的转变推动着课程的不断发展。当孩子们在活动中,去亲近自然、观察植物、感受气候、建构器械时,他们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雨后树洞里长出的小蘑菇、面粉是从哪里来的、花的种子在哪里?雪地上上又多了很多的小脚印,这让教师的主动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教师的观念不断转变,试图打破原有的课程框架,一些生成的主题和活动就产生了,例如:中二班张娜老师开展的班本课程“嗨,大树”,就来源于孩子们一次户外活动时的偶然发现。通过“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最终建构了属于孩子自己的班本课程。
花开无声,教育有痕,在这所智慧之光交相辉映的花园里,眼中有光、灵魂有爱的园丁们用心浇灌,为每一粒种子注入一道道智慧之光。幼儿在大自然的浸润熏陶下如同一颗种子生根发芽,向阳生长,成为万丈光芒的孩子,以昂扬向上的姿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