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网


首页 |

学前       基教       高教      职教       人物       推荐       艺体融合       热点资讯       通知公告       教师招聘

管理       访谈       德教       学科       校庆       特色办学       思想理论       民族教育       校长名片       报刊征订


当前位置:首页>当前

小学科学教育生态的构建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5-02-26 09:01作者:张爱萍


摘要:本文以“怀揣梦想,努力向光生长”的办学理念为指引,探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十六中教育集团小学部如何通过“精致办学,幸福从教,和谐成长”的育人目标,深化“金拇指”文化校园办学内涵。本文详细阐述了学校在文化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建设和家校社共育五个方面,如何构建“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技能,构建欣欣向荣的绿色教育生态。


关键词:科学 课程 教育生态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十六中教育集团小学部秉持“怀揣梦想,努力向光生长”的办学理念,致力于为学生营造科学学习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技能。

习总书记说,国家的发展要有大梦想,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树立自己的小梦想。学校以“怀揣梦想 努力向光生长”办学理念为指引,坚持“精致办学,幸福从教,和谐成长”的办学目标,大力倡导“跑赢昨天的自己”,在“尊重为本,享受教育”的育人氛围中,培养学生“自信乐学,日新有恒,快乐成功,和谐发展”。“金拇指”是学校办学特色logo,饱含赏识、鼓励、赞扬于一身,如今已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我校创办于1972年,原身是回民区钢铁路小学,今年五月正式更名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十六中教育集团小学部。曾荣获全国目标教学先进学校、自治区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学校、自治区少先队规范化建设达标学校、内蒙古科技馆馆校结合基地校、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呼和浩特市科技示范校、呼和浩特市文明校园、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教育局工作要点,不断深化“金拇指”文化校园办学内涵。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通过认真执行“双减政策”、“五育并举”及“七个一”多项举措,构建“党建文化、校园文化、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家校文化、宣传文化和成果文化”九个维度的发展路径。引领师生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彼此奔赴,相互抵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二、构建“科学课程+”提升政策的执行力

回顾学校科学课程+项目研究发展所走过的路径,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集中论述和统筹安排。

教育部在2023 年四次会议中分别强调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基础。

这是202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网公布的2024年十大教育热点。相信,身为教育人的我们,都已深刻的认识到“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为此,我校结合实际情况重构学校办学愿景,推动学校科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真正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三、构建“科学课程+”打造场域的感染力

    校园里的每一个场域是师生共同生长的地方,是一种无声的文化。打造充满科技感的场域空间,如同孕育营养丰富的土壤,只为激发师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学校精心构建科学活动室、科技展室、创客云端教室、科学实验室。充分利用有限空间,通过一室多用,营造浓厚的科学教育氛围。实现科学教育目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绽放自己独特的光彩,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科学课程+”凝聚团队的向心力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我们都知道,鸡蛋从外打破是压力,是食物;而从内打破则是成长,是新生。引领师生充分发挥内驱力,努力成为“脸上有笑、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力”的教师。学期初研究制定详细可行工作计划,成立了科学教育项目领导小组,明确科学课程+项目研究的目标和路径,协调各部门共同制定科学课程+工作计划和方案。尤其“科学教育成果加分项”考核细则的出台,学校呈现出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考评机制,充分激发教师参与科学课程+项目研究的热情,提升团队教师的归属感、价值感和幸福感。促进科学课程+项目稳步发展,也为师生及学校的长足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构建“科学课程+”激发教师的内驱力

习总书记说,一个学生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科学教育加法”的提出让我们更加重视科学教育,同时,“科学教育加法”对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重构教师发展路径势在必行。直面科学教育,教师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未来竞争力至关重要。

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培促提,通过定期的专家讲座、研讨交流、案例分享等形式,帮助教师不断更新科学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每一次外出培训归来,学校及时召开,学后分享论坛,实现学习最大化。

科研组以各年级组、学科组为单位,探索多学科融合。通过跨学科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探索,将科学元素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不断推动科学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倡导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探索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六、构建“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向上力

学生永远是学校最亮丽的风景线。构建“金拇指”学生评价体系,德育科研团队教师为每个学生研发《我的成长绘本》,绘本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不同层面记录每个生命体成长的足迹。学生通过争得“科技币、爱心币、环保币、读书币、艺术币、礼仪币、书写币、感恩币、阳光币、学习币”等十种币,学期末在“金拇指”银行兑换学校特色文创奖品,并计入个人“成长绘本”,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的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学校引进教育评价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多维度实现每个孩子的数字画像,推动学生数字化多元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七、构建“科学课程+”彰显课程的生命力

课程是学校真正的产品,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之上,开设校本课程。通多学科融合,努力构建无边界的课堂,力争用课程超越课堂。

(一)国家课程

    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借助实验室的各类实验器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二)校本课程

学校开设“科技创新、艺术创造、创新思维、人文社会、健康生活”五大类27门校本社团课程,其中科技创新类包括“最强大脑机器人”、“蓝天护卫队”“科学达人”和“惟妙3D设计师”四门课程。

(三)节日课程

学生是学校最美的生态,每一个生命都需要被看见!每一个场景,因学生的存在而充满生命的能量。构建年度时间轴,以课程为载体,推进每月的节日课程,每年六一前夕学校都会召开“金拇指”科艺术,以及科技周,通过科技类综合竞赛、学科竞赛、科普小报告等科学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四)研学实践课程

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1-2次学生研学实践课程,结合内蒙古科技馆馆校基地,带领学生深入实践,感受科学的魅力。

(五)学科融合课程

年级组和学科组开展的多学科融合,助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八、构建“科学课程+”凝聚家校社的共育力

科学教育加法明确提出,建立完善的科学教育体系,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愿景。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科学课程+,使科学教育形成联动机制,有效调动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服务于科学课程+的育人路径。开展“少年科学院”“科学家进校园”“科普大篷车”等校内科学育人活动,组织学生接受校外场馆科学教育实践活动;邀请科学家和家长进课堂;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科技六个一”活动:打卡科技馆、观看科普电影、完成一个科技小实验、阅读科普读物、制作科技小作品、我是小小宣传员。将校内的科技活动延伸到校内外合作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丰富学校科学教育的内涵。通过家校社合力,共同助力学生探索科学领域,为学生成长赋能。

九、构建“科学课程+”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学校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家校平台,定期推送科普文章、百科视频,推荐给学生和家长共同观看学习,引领学生紧跟科技发展步伐。

随着学校的发展,社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学校在有序进行日常校园生活的同时,及时报道宣传科学教育特色主题活动,加强校内外媒体宣传的影响力。

十、构建“科学课程+”汇聚团队的战斗力

任何细小的改变,经过365天一定会变得伟大。近几年学校办学特色发展在科学教育的助推下稳步发展,各种荣誉的取得,极大鼓舞着每一位教师,我们会继续探索,走好科学教育的每一步。我们在不断探索实践中,铸就了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团队,彰显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这片温润的土壤中,师生每前进一步都意义非凡。学校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大批中坚力量,像脊梁一样,挺起学校发展之躯。科学教育加法的实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深入,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问题,得到启示,对科学课程+项目研究会随着科学教育加法的深入开展而发生改变,不断优化。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我们会不断自我赋能,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内涵发展,继续构建科学课程+项目研究,加快学校高质量发展步伐,构建欣欣向荣的科技教育样态。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马勇军 李玉峰

【3】《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红霞

【4】《科学学科课程群》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燕丽

分享到: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副标题

点击排行

点击排行

副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