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涪陵区增福镇地处涪陵、南川、巴南三区交界处,这里山峦叠障,秀竹林立。2008年以来,涪陵区大力发展特色学校,增福学校立足山区实际,结合地处竹乡的地理优势,充分挖掘竹的精神内涵,逐渐形成了全镇幼儿园、小学、中学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竹韵教育文化办学特色。
打造竹韵文化 完善教育目标
学校以“扬竹韵文化、育品正英才”为办学理念,以“本固性直心空节真,养正、坚韧、乐群、进取,根蔓苗正崭头角”为校训,以“谦和节雅,虚怀若竹节节向上,雨露滋润笋儿欢”为校风,引领学校健康发展。
通过竹韵教育,培育新时代竹品学生。使幼儿成为“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心灵阳光、形象朝气、爱护环境”的竹品宝贝,使小学生成为“德行正、智识高、身心健、精神美、劳作行”的竹品儿童,使中学生成为“品德发展好、学业发展好、身心发展好、审美素质高、劳动实践强”的竹品少年。
通过竹韵教育,培育“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打磨、扛得起责任、奋发而有为”的新时代竹品教师。
通过竹韵教育,培育“信念坚定、关心师生、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新时代竹品党员。
强化校园建设 营造文化氛围
增福中心幼儿园以“竹笋宝宝”为校园标志,进大门就能看到巨幅竹笋宝宝图。分楼层设置家乡、森林、天空主题,对幼儿进行本土文化和校园特色文化的熏陶,同时将增福“福”文化和“竹”文化相结合,打造“福竹园”幼儿园活动场地。
增福中心校大门左侧镌刻老师自创的竹韵赋和自创校歌。楼层装饰善用竹饰装饰,将颂竹的诗歌用书法的形式在学校楼层予以展示给学生已熏陶。
增福中学大门右侧文化墙上,镌刻增福中学赋,张贴本校获得竹品师生荣誉称号的师生画像。校园依围墙建设竹园,种植了品种不同的竹子,竹林间穿插“成竹在胸”“势如破竹”等石刻。楼层美化突出主题,分为“识竹篇”“赏竹篇”“品竹篇”。教室黑板上张贴“奋发向上节节攀登”,教室墙壁上张贴有“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格在梅之上,品在竹之间”之类格言。
丰富内涵路径 渗透竹韵文化
学校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入手,有机、有效、有利地渗透到竹韵文化之中。
(一)德育——竹品养德
1、思想路径
旗帜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提出的杰出共产党员四种品质: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
思想启迪。学校受此启迪,借用竹子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赋于的人文精神和品质,提炼了增福师生竹品十德: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正直;虽有竹节,却不止步——奋进;外直中通,襟怀若谷——虚怀;有花深埋,素面朝天——质朴;一生一花,死亦无悔——奉献;竹虽高洁,却不孤僻——善群;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担当;千磨万击,坚劲依然——坚韧;稳健扎根,厚积薄发——本固;行端影直,霜重愈青——廉洁。
品质升华:学校进一步提炼出契合学校的竹品精神: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打磨、扛得起责任、奋发而有为。
2、工作路径
学校编印了竹品德育校本系列课程《竹渐长成》,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开发了三套独具特色的德育教材,纳入班队课程、团队课程。一套为校训系列,幼儿园为《根蔓》《苗正》《崭头角》三本,小学为《养正》《坚韧》《乐群》《进取》四本,初中为《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四本。第二套为增福师生竹品十德系列,分为小学生版、中学生版、教师版。第三套为竹子故事系列,有《竹子与革命的故事》《竹子与改革开放的故事》《竹子与非遗的故事》。
目前,已形成略具雏形的学生评价标准。学校与少先队的红领巾争章活动相结合,把五星少年的评选相结合,探索建立了竹韵教育评价体系。学校每年评选竹品宝贝、竹品儿童、竹品少年,将他们的照片张贴在学校橱窗和党建展示室里,提升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建立镇级“三竹教师(新竹、劲竹、蕴竹)”“竹品教师”“竹品党员”评选机制,并在此基础之上推荐参加区级梯级培养,拓宽优秀教师的培养之路。
(二)智育——竹心益智
学校开展“竹韵阅读”。语文老师组织收集整理咏竹诗词,带领学生诵竹、观竹、写竹,形成竹韵特色读本,落实中小学必背咏竹诗30首,选背20首任务。增福幼儿园开发了《竹韵儿歌》《竹韵古诗》,增福中心校创建“竹韵之诗”诵读社团,开发了12册《清风竹韵》。增福中学开发了《诵读本(竹诗竹故事)》,通过咏竹坊社团进行吟诵、写作。通过“竹韵讲坛”“竹韵分享”和“竹韵诵读”三位一体阅读模式的推进,形成了教师读、学生读,全校读、分班读、个人读的学校阅读模式。定期出校报《竹渐成长》,用好竹韵之声校园广播站,开展竹韵文化周活动,提供学生阅读成果展示平台。
英语老师编导与竹有关的情景小剧本。数学老师以趣味数学方式,充分利用“竹”这一物景,灵活融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生物地理课讲授竹子的栽培技术,开展竹林护养、研究竹生长的探究活动等。
(三)体育——竹风健体
竹韵教育融合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大课间活动,除了跑步做操外,增福中学跳竹竿舞、增福小学跳竹板操,幼儿园早操跳竹节操,大课间操变得更为生动活泼。
学校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开发了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花样跳绳等特色体育课程。增福各校举办年度体育节、运动会,除田径、跳绳等各项传统体育项目外,还可将竹筒传球、竹高跷、竹竿拔河等特色项目列入比赛项目。
(四)美育——竹韵育美
增福中学充分运用竹韵教育文化,开设了5个特色社团(画竹坊、书竹坊、咏竹坊、舞竹坊、编竹坊)。编竹坊也就是笋壳画社团,利用农村随处可见的笋壳,带领学生挑选笋壳,处理材料、设计制作,学着粘贴笋壳镶嵌画。
目前增福中学已培养出具有一定制作能力和创作能力师生60多名,师生一同创作笋壳画近百余幅。2022年10月10日“喜迎二十大·礼赞新时代”——涪陵区“竹衣吐瑞·美丽增福”师生笋壳画作品展在涪陵区美术馆展出,这是农村师生作品首次登上区级艺术殿堂。《涪州笋壳剪贴技艺》2023年3月被涪陵区政府评为涪陵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音乐老师自编自唱校歌,把竹韵教育文化巧妙融入歌曲中。幼儿园校歌为《竹笋娃娃》,小学校歌为《竹韵少年》,中学校歌为《青竹少年》。学生在每周升旗仪式后齐唱校歌,竹品精神也就潜移默化融入学生心中。2023年秋期开始,增福中学全体师生开始集体学习葫芦丝,让竹韵育美有新的内涵。学校每年举办竹韵文化艺术节,展示舞竹坊、咏竹坊等美育特色社团成就。
(五)劳育——竹丝促劳
学校利用校园闲置空地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辟竹园、花园、菜园、药园、果园,按年级分区域种植了黄精等中药材以及各类应季蔬菜、果树等。
学校结合竹韵文化特色,开发了相应劳动课程,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开设了竹笋劳动课,包括挖竹笋、洗竹笋、炒竹笋、煮竹笋。开设了竹子手工课,小学阶段做竹节人、做竹蜻蜓,中学阶段编竹篮、制作笋壳画。
一路走来,增福竹韵教育特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教育辨识度进一步增强。
《增福教管中心“竹韵党建”滋养师生拔节生长》于2023年4月17日在涪陵共产党员公众号上刊登,2021年立项课题《中小学特色党建策略实践研究——以增福乡教管中心竹韵党建探索为例》课题于6月25日顺利结题。增福教管中心党总支部于2023年7月被区教委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增福教育总支竹韵党建被区委组织部评选为2022年全区基层党建创新项目。
增福中学2022年1月被评为涪陵区第九批美育特色学校,2023年11月被评为2023年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特色学校。2022年10月10日“喜迎二十大 礼赞新时代”——涪陵区“竹衣吐瑞美丽增福”师生笋壳画作品展在涪陵区美术馆专题展出。近两年在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课堂内外》等各类媒体报道35次。
竹韵教育模式,不仅为当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种以竹为媒、以文化为魂的教育创新之路,必将为培养更多具有竹品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