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童心是一颗颗鲜活的、热烈的、纯真的心,坚持儿童立场开展游戏实践,让幼儿的生命成长充满力量。文章在阐述幼儿“喜悦农庄”游戏的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材料赋权循证反思;情境赋权动态生成的幼儿“喜悦农庄”游戏实施策略。旨在以“喜悦农庄”游戏为载体,传承乡土文化,顺应童心童趣,体验农情农乐,培育爱劳动、爱家乡、爱祖国的幸福儿童。
【关键词】 幼儿;“喜悦农庄”游戏;赋权;推进
随着浙江省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深化农村幼儿园课改,提升保教质量,落实共同富裕,是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出:幼儿园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解尊重幼儿并支持其有意义地学习。积极创设丰富适宜、富有童趣、有利于支持幼儿学习探索的教育环境。作为一所乡镇幼儿园,基于农村地域特色的“魅力湘湖”园本课程已践行多年,位于幼儿园南侧的“喜悦农庄”,东边连着小树林,北边连着种植园。内含小木屋、三个土灶台,还有便于幼儿随机取用的桌椅、小车等辅助材料,自然鲜活且充满童趣的天然游戏场,是孩子们的乐园,每次自主游戏时间都热闹非凡、欢笑不断。但在观摩游戏现场时教师们发现:孩子的游戏看似很丰富,很热闹,但很多时候孩子们在游戏场中无目的地来回穿梭,每个游戏场域之间缺乏关联;游戏内容高度重复;游戏水平停滞不前。如何借助“喜悦农庄”这一载体,真正赋权儿童,支持他们在玩中乐、玩中学、玩中创,不仅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更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综观以上现象,其实质是教师缺乏“童心本位”教育理念,游戏开展未基于“儿童视角”,未遵循“儿童心理”。那么如何依据《评估指南》,结合当前教育理念,进一步优化幼儿“喜悦农庄”游戏,让幼儿游戏从浅层走向深度,如何基于童心本位展开实践,使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农乐?幼儿的游戏是全情投入的过程,农村游戏独有的特点,让孩子们源自生活感悟农情,萌发对家乡、对祖国、对劳动的热爱。笔者通过材料与情境的双重赋能,围绕体验农乐,创新幼儿“喜悦农庄”游戏实施策略。
一、材料赋权循证反思:从“固化投放”到“就地取材”
伴随着“魅力湘湖”园本课程的推进,从对课程实施研究逐渐转向对儿童真实发展的研究。当儿童玩游戏时,他们用自己的认知技能建立想象的场景,扮演角色,并制定游戏规则。[1]材料是幼儿游戏不可或缺的要素,有着独特的隐性教育魅力,面对儿童的兴趣转折、进程变化,保持开放化更新。
(一)乡土生活化材料的“收”与“放”
乡土化游戏材料有助于幼儿游戏的深入开展,但以往在投放游戏材料时,总会活动前将一筐筐材料放置于固定位置,幼儿也习惯于在提供的材料筐中选择游戏材料,固化的投放方式局限了幼儿的游戏思维。幼儿对自然的材料特别喜欢,通过原有大量仿真材料的适当“收回”,“放手”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真实材料融入游戏,为未知探索留白。引导幼儿将周围的场域都视作材料选择地,绿绿的草地,散落的树叶、树枝,沙土和鹅卵石等自然物都可成为幼儿游戏的材料。依据幼儿的游戏兴趣,提供多种场地、材料支持,玩水池边的水龙头孩子们可以洗菜;种植园里的小蔬菜可以让幼儿采摘;玩沙池里的沙土,可以做炒菜的味精、盐巴……,场域的拓宽,让幼儿的游戏有更多的自主空间和创想空间。幼儿的主动学习在游戏中自然发生,只有适度放大“自由度”[2],才能充分唤起幼儿学习内驱力,基于问题情境,幼儿与真实材料积极互动。
如:在游戏中幼儿提出需要筷子,教师提问:“你能在这周围找找筷子吗?”于是一个女孩从地上找到了一根树枝递给教师,教师接着追问:“只有一根筷子吗?”孩子重新又去拾了一根树枝,这回女孩根据自身生活经验,把第二根树枝折断一截,使之与之前的一样长,随后游戏中孩子们开始找树叶做小碗,找其他材料做勺子等,在材料赋能下幼儿的思维得以拓展。
(二)操作记录类材料的“改”与“投”
记录与交流有助于学前儿童主动探究,推动幼儿思考。[3]在“喜悦农庄”游戏中,幼儿通过聆听、观察、调整、复盘,自主协商讨论,共同修定和改进预设好的原菜单和订购单,投放动态变化的多样化菜单、订购单,还结合生活经验建立客户反馈单。同时,结合农村独有的菜品或烹饪方式,自主选择喜欢的纸卡进行绘制,有彩色版、也有简易黑白版,依据幼儿喜好决定。这些菜单记录单虽然笔触稚嫩,没有色彩打印的精美,但却是孩子们真实的所思所想且能随时调整。
如游戏中,面对小木屋楼上楼下钓菜的热烈互动,教师抛出问题:“钓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和下面的厨师交流写什么?”“有哪些是上面的客人想知道的?”进而引发小厨师完善服务,自主设计定制菜单的可变式模板。
(三)农味道具类材料的“理”与“用”
幼儿虽尚未形成对生命的完整认知,但已开始好奇身边的生命现象。[4]“喜悦农庄”是本园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也是大自然赐予孩子们领略植物生长特点的游戏场。在这片生机盎然的种植园中,有着各种农具、服饰、厨具、灶台、帐篷等游戏道具,孩子们会生成各种有趣的游戏。如蔬菜的种植与养护、烹饪美食、快递服务等,这些都离不开农味道具类材料。通过有序都整理与摆放,设计与讨论,增强其实用价值。让农味道具类材料不再杂乱地堆砌在一旁,而是分门别类清晰摆放,每一件农具都有其固定的位置,有孩子们自己做的标记,并通过农具记录册可直接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在哪里。幼儿在整理并使用“农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交流并熟悉不同农具的使用特点,进而理解家人们的辛勤劳动,对劳动、对自然、对生命成长产生敬畏之情。
二、情境赋权动态生成:从“场域分割”到“整体串联”
依托幼儿热爱自然的天性,通过生活中真实情境的融入,支持幼儿角色创新、互换及改变角色设定等,让孩子们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以“儿童经验”为基础,支持游戏“突破创生”。
(一)嘟嘟龙餐厅的按需互动点餐
本地的“民俗舞龙”文化传承至今,即使是幼儿园的孩子们也会舞龙。嘟嘟龙餐厅里处处都有着龙文化的痕迹,别样的菜品有着幸福的味道。在游戏中孩子们快乐地扮演着自己选定的角色。他们分工明确,如嘟嘟龙餐厅中担任厨师的负责烧菜,做服务员的负责接待或给客人传菜,也有扮演客人角色推进游戏。孩子们商量后确定了嘟嘟龙餐厅互动点餐的三种形式:餐厅现场点,提前预约点,延时配送点。多样化的点餐方式源自幼儿的生活经验,顺应儿童本心。在这样的嘟嘟龙餐厅游戏情境中,幼儿自然投入,积极互动,游戏伴随着幼儿想法不断生成和变化,在变化中生发新思路新玩法,从门口的迎宾员、后厨配菜工、食堂大厨到餐厅服务员,每个角色相互合作、紧密链接,在协商中能自主互换角色,儿童能从中体验不同角色的游戏乐趣。
如在嘟嘟龙餐厅中的二楼垂钓篮子拿食物的过程,孩子们很感兴趣,每次钓食物篮,孩子们都非常积极主动。红衣女孩说:“你想吃什么呀!菜单上自己勾一下。”黑衣女孩说:“我想要鸡蛋汤。”红衣女孩说:“菜单上没有,那我记一下,过会儿做。”互动非常自然,她说着把顾客的点餐记录单放到篮子中传下去,一楼的小伙伴马上拿上单子去配餐,小厨师从配餐员手中拿到食材进行烹饪。整个活动让孩子们的点餐变得更自主生动,按需配置。
(二)湘湘娃外卖的暖心定单送货
“喜悦农庄”游戏中,幼儿融入情境,自由穿梭,角色自然转换。每次游戏都会有孩子认领采购任务,他们会拿着篮子在喜悦农庄里自由散步、悠闲寻找着可利用的材料:树叶、树枝、小草、沙子等,自然界的馈赠都成为了他们的游戏材料。孩子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将车类区搬到喜悦农庄,扩展了外卖业务,小外卖员骑着车到嘟嘟龙餐厅取餐,然后送到小树林、亲亲种植场、月亮湾沙滩、水上乐园等不同游戏场中,使“喜悦农庄”里的小伙伴都能品尝嘟嘟龙餐厅的美食,“湘湘娃外卖”成为热点行业。
如游戏中矜矜业业的小骑手外卖员,他的工作态度特别认真,穿梭在喜悦农庄的各个地方,热情好客,每次送好一单,他还会回到场地一侧由纸箱、座椅创设的外卖小站,用标签纸、笔做好生意的记录。暖心订单配送任务让小骑手们的游戏不断深入。
(三)亲亲种植场的温情链式服务
农村幼儿对农务劳动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在“喜悦农庄”西侧的亲亲种植场中,幼儿合作种植、定期护理、收获、清洗、整理、分包,链条式连锁服务,为嘟嘟龙餐厅送去小客人需要的各种食材,自此整个“喜悦农庄”游戏场联动更紧密。温情链式服务包括五步:种植:了解植物特性;设计:制定护理菜单;护理:小组具体分工;采摘:灵活使用材料;整理:按需分包配送。孩子们在种菜中直接感知种植乐趣,在拔菜中实际体验劳动辛苦,在洗菜中亲身感受清洗要领;在品尝中充分体验收获喜悦。亲亲种植场的“温情”护理细致而有爱,让儿童从小感受自然的温情,通过观察、设计、护理、记录,发现植物从入土到成熟的生长力量。通过生成式推进,支持幼儿解决问题,感受到同伴合作的乐趣,感受生命成长之乐。
虞永平教授指出:要把大自然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活动场景,切实引发儿童多样化的、不断深入的学习活动。课程游戏化的核心就是“游戏精神”的浸润,童心本位的坚守,培育爱劳动、爱家乡、爱祖国的幸福儿童。伴随幼儿“喜悦农庄”游戏实践,在大自然中,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引发幼儿思考、分析、判断,发现解决问题的对策,传承乡土文化,体验农情农乐,让儿童的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喜悦农庄”游戏场中向阳而生,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程雪琴主编.放手游戏 发现儿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2.
[2]米丽娅姆﹒别洛戈洛夫斯基,莉萨﹒戴利著,赵红霞译.让早期教育学习理论看得见[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7),99.
[3]施燕,何敏,张婕主编.学前儿童科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14.
[4]谢霜,黄嘉诚,李茂真.亲子共读中生命教育支持路径的研究[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2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