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一场突然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原来按部就班的教学步骤,线下静止,线上火热,网上授课、网上教研如火如荼……作为集县城优质教育资源于一体的县内“优质学校”——新田县芙蓉学校,如何走新时代的教研教改之路?疫情期间,一场穿越时空的“互联网对话”让人深思。
2020年9月,新田县芙蓉学校与永州市映山小学开展“互联网+教研”活动,两所学校的教师代表以网为媒,网上赛课、网上评议、网上交流,思想的火花冲破时空的局限碰撞在一起,让大家意犹未尽。此后,芙蓉学校又与县内农村薄弱学校枧头镇彭梓城村小、大坪塘镇草坪村小结对,开展“互联网+教研”网络联校送教帮扶活动。映山小学、芙蓉学校、彭梓城村小、草坪村小以互联网联姻,似乎产生了交集。
然而,“互联网+教研”看似热闹,但毕竟是一种线上的互动。如何把这种研学互动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成效,这是笔者作为一名教研员最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就要做足“联”字文章,用好“加法”,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一、对外“串联”——搭天线
永州市映山小学是全市范围内的一所优质小学,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质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如何借“互联网+”的东风,搭上他们的“快车道”,是学校与其进行联研互动的目的,也是学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1.串联教研思想。两所学校开展“互联网+教研”是否能够长期进行下去,并取得成效,关键看融合度。因此,校与校之间的教研思路磨合最重要,双方要就教研的方向、措施、达到的成效等进行磋商,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2.串联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一项繁重而复杂的工作,新田县芙蓉学校作为一所年轻学校,这方面是薄弱环节。借着“互联网+教研”,芙蓉学校与映山小学共同研发课程建设,把语文与品德、数学与应用、英语与交际、科技与创新、阅读与写作等进行融合,做到学与做、学与思紧密结合,知行合一,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此外,芙蓉学校还大胆进行“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 创建工作,成立“剪纸工作坊”,将“剪纸”加入美术教学中并纳入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美术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花鸟、虫鱼、人物、神话传说、自然景物、吉祥图案、乡土人情等主题传授剪纸技艺,并定期将学生作品在学校橱窗、过道、教室中展出,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一剪、一纸、一世界,一双小手剪天下”的美育熏陶,也形成了全校师生“人人剪纸”的浓厚氛围。2023年,学校“巧手剪纸实践工作坊”项目荣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类的三等奖。
3.串联课堂标准。新田县推出的“导、学、教、练”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与映山小学的课改思路不谋而合,在“网上联研”的过程中,两所学校围绕知识与技能、经验与方法、核心素养这三维目标进行探究,不断尝试云端教学、云端研训、小组研学、互助互学等方式,优化教学手段。此外,还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网上比武,让不同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给老师、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4.串联评价方式。评价是教研教改的指挥棒,联网教研,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尤为重要。与映山小学等外面的优质学校进行“互联网+教研”活动,主要主动对接其评价方式。对教师的评价要注重从融合度、培训度、创新度、活跃度等方面综合评价;对学生,要从品德、习惯、知识掌握程度等进行评判,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坚持求同存异,促进共同进步。
二、对内“并联”——接地气
对外开展“互联网+教研”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校教研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此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内部的教研活动必须接地气,要相互“并联”,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以教研组“并联”。学校要以学科为单位成立“教研组”。教研组要共同钻研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思路等,博采众长,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模板,还要就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建章立制,形成“大教研”格局。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整合力量集中攻关。要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中共同的突出问题,通过联合教研,组建研究团队,集思广益,寻求破解之策。二是要相互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善于组织教师吸收不同教师的特色、特长,有与众不同的风格,通过联网教研,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快速成长。三是要促优扶劣。要通过联合教研,形成教研组成员之间比、学、赶、帮、超的局面,学有榜样,超有目标,给学校、老师发展带来活力。四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通过联合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见识到众多风格各异的精彩课堂,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获取收益。
2.以课题组“并联”。课题研究是最实在、最系统、最深入、最能集中表现教研主体性,也最能展示教研成果的学校教研工作之一。校内开展联网教研,一定要以“课题”为重点,进行重点攻坚。课题组要对课题的选择、制定计划、文献的查阅、课题实施、成果评价和推广等方面进行深入评估,确保可研性、可行性。例如,芙蓉学校综合艺术组在2020年6月就成功申报县级课题《非遗剪纸艺术在课内外社会实践的传承与开发 》。该课题属于中国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范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折、剪、刻的过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很好的课题,而且课题提出与学校建设“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大环境相契合,再加上学校有剪纸方面颇有建树的教师,因此课题得到很快审批。如今,该课题组每周都会推出不同的综合实践课,并纳入学校课后服课程,非遗剪纸艺术在学校得到传承。
3.以磨课小组“并联”。好课都是从课堂实践中“磨”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学校以开展“互联网+教研”为契机,成立“磨课”小组。磨课小组就是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一堂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方法,深入地学习、研究并实践,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一是要磨课。即通过备课、试讲、说课、评课、反思等模拟环节,不断对整堂课的所有细节进行打磨,在打磨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二是要磨人。所有磨课小组成员都要全程参与备课、听课、评课、反思的环节,共同研读教材、教法、学法,共同设置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达到备一节课,一小组人受益的目的。
三、对下“联修”——促发展
新田县实施“教育联盟”机制以来,作为县域内九年一贯制的“龙头学校”,芙蓉学校承担了帮扶弱校发展的诸多任务。在帮扶过程中,芙蓉学校采用“母鸡带小鸡”的方式,利用“互联网+教研”模式,开展网络联校建设,建立“芙蓉网络联校共同体”,实行资源共享、研训同步、捆绑考核、质量共进,工作同促。
2020年以来,芙蓉学校对枧头镇彭梓城村校进行长期帮扶,同时,还与第三联盟里的枧头学校、门楼下学校、茂家学校等学校结对,开展常态化的网络联校直播课堂。期间,芙蓉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组织开展“互联网+教研”联动活动40余次,送出优质课示范课60余节,分享教学管理、教研心得、经验80余篇,让联盟内十二所农村薄弱学校师生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教育,大大拉近了城乡教育差距。同时,芙蓉学校25位教师还与46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签订师徒结对责任状,进行线上、线下定点帮扶,做到按需施培、看菜点单。
用“互联网+教研”开展“母亲带小鸡”式帮扶,让诸如彭梓城村校等薄弱学校在家门口也享受到了与县城一模一样的教育资源,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在互联互研的过程中,芙蓉学校本身也得到升华,教师专业素质得到提升。2020年以来,芙蓉学校在“互联网+教研”的带动下,教师积极投身到教研教改中,推出优质示范课60余节,申报教研课题10余个,撰写教研论文100多篇。“互联网+教研”真正揽活了教研教改的“一池春水”,做到了“城乡同步,云端共上一堂课”,也破解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难题。《“芙蓉网络联校共同体”推进乡村教育振兴》荣获2023年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优秀案例。
教研之路也需要“弄潮儿”。“互联网+教研”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也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强力引擎,只有“联”中要害,“联”对方法,才能在教研联动中跑出“加速度”,必将促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