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网


首页 |

学前       基教       高教      职教       人物       推荐       艺体融合       热点资讯       通知公告       教师招聘

管理       访谈       德教       学科       校庆       特色办学       思想理论       民族教育       校长名片       报刊征订


当前位置:首页>当前

赤子归国,丹心育人——北京大学优秀德育奖得主罗建沅老师专访

发表时间:2025-02-27 09:09

寒来暑往,辞旧迎新。不知不觉,我们在学院路38号的园子中又度过了温暖的一年。这份在园子里的温馨生活,离不开无数双温暖的手托举,离不开老师们的关心与叮咛,离不开他们的日夜陪伴。班主任与辅导员老师们的辛勤工作与无私奉献,让我们每日的学业和生活顺利进行,让我们在迷茫烦恼时能寻得指导与关怀,让我们无论寒冬酷暑都能享受这“春阳之温”“时雨之润”。


“北大基础”持续推出“基础·师音”专题系列报道,独家对话多位老师,带领同学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朝夕陪伴我们的老师,加深师生间的互信互爱。今日将推出系列采访第七期——《赤子归国,丹心育人——北京大学优秀德育奖得主罗建沅老师专访》。




简介


罗建沅,198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90年在该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担任讲师。1992年赴美留学,在肯塔基大学获博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2003年于麻省大学医学院任助理教授,2010年于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任副教授。2015年全职回国,在北京大学继续开展医学科研工作。现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医学遗传系主任,2024年获北京大学优秀德育奖。



罗建沅老师的办公室隐于北医解剖楼的实验室内,我们两位采访者费了一番功夫才找到这里,隐隐体味到一种“曲径通幽”的乐趣。实验室设施齐全、空间开阔而井然有序,学长学姐们安静而认真地处理工作;周围进行着的一切,让房间最深处的罗老师办公室显得平和而庄严。我们怀着敬畏与好奇的心走进办公室,鞠躬问好、说明来意,便在罗老师亲切和蔼的回答中,沉浸于一位老教授的往昔岁月。

一颗赤子心,从容燕归来

“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对我人生影响最深远的,还是在北大的时光。”

从浙西南的偏远山区,到考入北大、走向国际、登上世界癌症研究领域的前沿,最终回到北大;从最初选择的植物生理,转向以动物实验为主的分子生物学,最终致力于癌症方向的研究,罗老师的求学路与人生路,可谓“半生烟波,半生风波”。在这波澜壮阔的人生中,“北大”始终是罗老师心中的暖阳、不灭的灯火。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罗建沅老师考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植物生理学专业,开启了本科与硕士阶段的学习。当时,改革开放的号角正在吹响。“老师们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渊博的学识,让我心生钦佩,”罗老师回忆道,“‘将来我也要做北大教授!’的理想,便在那时产生了。”

硕士毕业后,罗老师曾有段时间在本校担任讲师,但他的心中,一直有着出国读博的梦想。罗老师认为,中国科学界刚刚兴起,仍然“一穷二白”,国内读博的科学训练不够,他希望自己到美国去开眼界、学本领,同时提升英语水平。

然而,赤手空拳来到美国求学谈何容易。“除了学习,中国留学生们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生存’;比如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兜里只有100美元,”罗老师苦笑,转而又浮现一抹自豪的神情,“但我可以用自己的奖学金生活,每年有一万美金。”包括罗老师在内的许多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几乎都是“优秀”“刻苦”的代名词;他们吃苦耐劳、潜心研究,学成后大多选择回国建设,为中国建立了很好的信誉。

除了“生存”,学业上的诸多困难也需要罗老师逐一攻克。

首先是语言障碍。在国内上学时,虽然也使用英文教材、阅读外文文献,但仍未脱离母语的教学环境;罗老师虽对“语言难关”早有预料,但当日常交流、课堂教学真正变成英文时,还是让他倍感压力。专业名词太多、语速太快导致听不懂课,罗老师在经历几次课堂的“折磨”后,选择每节课用随身听录音,课后一遍遍回放、记录、背诵,日积月累,笃行不怠。

其次是研究方向的转变。“美国做植物研究的人很少,少数从事相关研究的教授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多加权衡后,罗老师在博士阶段转向了以果蝇实验为主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时,才确定了“癌症——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为最终的研究方向。然而,多次的“改变”并未过多动摇罗老师的心境。老师表示,在各领域间转变,的确需要自学新知识,但“事不一而理有定在,犹百川万折,必归于海”,主干的知识体系、核心的学习思路都是不变的,掌握要义并灵活变通——“就都不是问题”,罗老师笑着回应。

2011年,罗建沅老师应邀回国参加一场医学会议,期间母校北大多次邀请罗老师回国建立实验室、参与中国的癌症研究。那时候,罗老师的家庭已在国外定居,事业上“功成名就”、实验室建立已经非常成熟。然而,看到中国学术建设的蓬勃发展、中国学术共同体的不断成熟,他欣然接受了母校的邀请,其后三年,罗老师在北大兼职着手实验室的建立,于中美两国之间不断奔波——“最辛苦的时候,每年要往返10次”。2015年时,国内的实验室建立已足够成熟,罗老师便辞去了在美国的所有工作,全职回国,开始在北大担任教授,并继续开展医学科研工作。这位当年风华正茂的燕园学子,在知命之年听到母校与祖国的呼唤后,怀着一颗赤子心,终于从容归来。

结合国内外建立实验室的经历,罗老师指出,当时,国外的学术体系建设相对更为成熟,与从事研究的师生们相处,所谈皆为前沿进展、研究难点,学术氛围浓郁。“中国的学术建设还在路上,”他说,“要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才会越来越好。”置身于建设大军中的罗老师,有着一股稳健的自豪:

“比如你看,在我的实验室做研究,与美国就没什么区别。”采访中,他轻轻指向门外做实验的学长学姐,微微一笑。

丹心育桃李,弄花香满衣

罗老师的回国,带来了无数的知识与精神财富。“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孔子以江水比喻君子品德的话语,也正是罗老师这样理想教师的素描。他将多年积累的学术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也将直面风雨、攻坚克难的坚毅品格传递下去。岁月在他的内心积淀为无数的知识与智慧,如滔滔江水,滋润着一方勃勃生机的土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独立性”是罗老师培养学生最为重视的一点。作为新一代高科技人才,博士生应成为能够独立完成项目的“科学家”,在这一过程中,导师起到的是引导而非主导作用。若导师以长者的身份自居、站在“过来人”的视角对学生颐指气使,导师和学生之间将形成刻板的上下级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性”更将成为天方夜谭。因此,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探讨、互相尊重、求同存异,是罗老师始终秉持的教学原则。

罗老师的组会形式也将“独立性培养”体现得尤为明显。每周的组会,他会带着学生们读高水平的文章,不止要“读”,还要会“思”:文章的亮点在哪里,不足在何处?哪些知识待补充、哪些问题需探讨?如果这个项目交给你,你会怎样做?通过提问,学生们从信息的“接受者”变为“利用者”,思维由“被动”转向“主动”。罗老师解释,学生如果要成为独立的科学家,就不能对已有的研究“奉若真理”,而应将其视为发展中的、可利用的一环;择善而从、守正创新,才是站在前沿的科学工作者的应有思想。

作为老一辈科学家,罗老师深知基本功的重要性,格外注重知识的积淀。对研究者而言,“知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融会贯通。一方面,罗老师对学生们进行前沿文献阅读的训练,深度钻研,积累研究所需的信息与方法;另一方面,罗老师鼓励同学们接触多领域的知识,广泛浏览,增加触类旁通、交叉融合的可能性。深度和广度相辅相成,才能渐渐做到腹有诗书、胸有成竹。

“研究方向的正确确立——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罗老师补充,“研究生如此,本科生亦是如此。”没有知识和眼界支撑做出的选择,无异于“把选择权交给概率”,只有充分的尝试、了解,才能找到自己喜欢且适合的道路。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方向的确立都是“专精化”的选择,根本原则一致,执行上略有不同。

罗老师强调,本科阶段的学习是未来研究的基石,好的学业成绩非常重要;且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技能方法”比“记住知识要点”更为关键。“‘技能’是根本通法,‘知识点’只是具体的点缀;知识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遗忘,但技能是你的本领,一直带在身上。”罗老师回答。培养兴趣爱好、了解不同领域、形成长远规划,然后脚踏实地,将想法付诸行动,未来的道路、选择的权利,才能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当然,本科阶段是大学最丰富、最美好、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同学们一定记得认真体验生活。”回答了很多学业建议后,罗老师仿佛意识到话题的“严肃”,嘿嘿笑着补充,使采访现场再次活跃了起来。

而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罗老师也像上文一样,擅长做学生们严肃科研生活的“调节者”。他重视学生的心理建设,承认实验设计的不完美、允许“试错空间”的存在;在学生经历挫折时,罗老师能够适时给予理解与安慰,在此之后理性地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克服难关。

“一路走过来,我们一起遇到的问题、克服的困难,都是难忘的回忆。”最后,罗老师如此总结。


尾声

与各位读者一样,我们两位采访者,也对罗老师与学生之间有趣或温暖的故事感到好奇。“几年前疫情的时候,我已经全职在国内工作,但我的家人都在国外,过年都无法团圆,”罗老师回忆。

“然后,就在这个实验室,我当时的所有学生陪我过春节。两年的春节。

然而,当我们继续追问其中细节、期待其它故事时,老师却噤而不答,笑着摆了摆手。

“很温暖啊,很温暖”,他没有继续回想,只是这样重复一种“感觉”。

于是我们明白:就像我们仰望星空,只能感叹浩瀚如斯、而不会描述具体某颗星星一样,像罗老师这样历经千帆、桃李满天下的师者,回忆与学生之间的往事,早已超脱了具体的细节,成为一种看似模糊、实则纯粹的感觉

一句“温暖”足矣。但如果读者还是非常好奇,不妨向门外的学长、学姐们寻找答案。

罗建沅老师与采访同学合影


文案及采访丨黄玺好 汪尹璟琪

排版丨费腾

审核丨杨岸蒲 叶山

分享到: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副标题

点击排行

点击排行

副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