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璧山区以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项目,让每所学校都生长出独特的文化气质,促进了区域内学校多样化、学生个性化发展。我校以“二十四节气”为依托,与各学科相融合,开展了一系列节气特色课程体系。
一、案例概要
随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不断渗透,小学生逐渐对传统文化有了研究兴趣和简单的了解,但仍然有不少学生不能深入了解其含义和价值。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是一种习俗,更代表着文化和民族的认同,其蕴含的教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影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因此,本案例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在价值,立足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将节气文化与学科知识充分融合,节气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以学生走进“自然”的学习方式开展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文化自信,让学生的生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滋养。
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已有的课程资源、教学工具,梳理出六大学习板块为学生提供循序渐进的学习内容,建立“1+1+1+1”的融通模式为学生构建动态学习过程,多元化的评估策略保证了课程的有效实施。这不仅继承发扬了二十四节气的优秀文化,也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五育融合的集中体现,是对现有课程的良好持续和课后发展,真正实现了节气塑魂,让教育“自然”发生。
二、主要做法
(一)深挖文化内涵,明确三大核心理念
1.整合尊重
二十四节气是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一方面,要对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另一方面要尊重当前的课程知识体系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在不违背已有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实践经历进行课程设计。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涉及气象知识、农谚传说、民俗风貌、饮食习惯等多个方面,首先对其进行内容梳理,再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中筛选、梳理出适宜的学习内容,整合成最终的课程资源。
2.以生为本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辅助者。我们强调学生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开展与各个节气相关的体验式学习,借助丰富的材料、工具和可操作的活动与自然进行深度互动,从而感受二十四节气的文化。
3.学科融合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文化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涉及文学、美术、音乐、科学等方面,立足于此开展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融合,利于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存、继承和发扬,又是对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重构,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运用。
(二)开发可用资源,规划六大内容板块
搜集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课程资源,探索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精神,以校园环境为依托,以学科教学为支点,主题活动为桥梁,开展有效的课程整合。依据二十四个节气的时令,以了解每一个节气习俗为基础,关注1-6年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兴趣爱好的不同,能力发展需求的不同,分梯度、侧重点,将二十四节气课程划分为节气绘本、节气游戏、节气故事、节气花信、节气美食、节气诗词六大板块。对课程内容进行六大板块的划分,体现出了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纵深发展趋势。
(三)内化实践过程,建立四大融通模式
借助“自然”的实践活动构建动态的课程模式,建立学科与学科、教师与学习内容、学生与学习、学生与自我及学生和世界之间的五种连接。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出层次清楚、学生喜欢、教师操作简便的四大融通模式——“课堂+实践+分享+评价”的课程模式,每一模块又细化了相应的活动环节,便于教师依据课程模式开展具体活动。
课堂中共三个环节:重温节气歌,诵读诗文,以仪式感开启二十四节气课堂;了解节气由来,解读节气物候,感知二十四节气的奇妙;分享民俗,品味节气的乐趣。每周一的班队会课来保障二十四节气课堂的落地。
在实践过程中,主张师生、家庭亲近自然,体验节气习俗,依托课程,探究传承。实践现场有的在学校统一举行实践活动,如“节气庆典”,有的在家中,有的在大自然中开展不同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师多元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寻找与发现,在活动中体验与感悟。
分享形式多种多样,通过网络晒节气、美篇写节气、节气报告、朗诵表演、美食分享等方式,班级分享,校级展示,传播节气的文化,让节气的美好感染更多的人。
(四)多元系统监测,实施四大评价维度
评价是为了让学生的成长真实发生。二十四节气课程的评价分四个方面:自评、互评、家长评、师评。评价指标依据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从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管理、劳动意识、合作意识、人文情怀这四大评价维度进行关注,结合不同节气,不同年级制定评价指标。我校用评价实施表以是否完成实践活动作为记录,完成评价为合格。各项指标都达成的评价为优秀,没有完成实践活动的,分析原因,老师给予帮助,最终达到合格的目标。体现评价的灵活性、时效性、增长性,不为评价而评价,为学生的成长而评价,为激励而评价。
三、实施成效
1.契合儿童需要,形成了“去课堂化”学习方式
设计了各种与节气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具有开放性、新鲜感的游戏,如开展“种瓜点豆”农事活动、设计“我的美食体验”“我的观察体验”等,对于学生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同时将学科知识的学习贯穿在“非课堂”的节气实践活动中,学生在一次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深入理解了诗词文化、气象知识、耕种文化等等,形成了“去课堂化”的学习方式。
2.“双主体”素养提升,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素养得到了提升。节气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了感官体验,还提升了审美能力。教师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也得到了成长。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对节气文化、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跨学科教学、项目式学习活动的经验也变得更加丰富。同时,教师课程统整意识和开发能力得到了有效增强,对教育教学把握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实现了真正的彼此关联、相互促进。
3.推动家校配合,完成了最自然的教育共生
走进自然的二十四节气课程让教育不再拘泥于课程和学校。各个节气实践活动的展开,都让学生真实地走进社区、走入田野,走进城市与农村的各个角落。有传统节气及其内在的精神内涵作为活动背景,较之于相对抽象意义的校外实践活动,学生在进行此类校外实践时达到了深度卷入,获得了更深刻的活动体验。在此过程中,学校课程体系更加丰富,家长的参与与协助使家校共育得以实现。
四、创新举措
1.创设向上的师生生长状态
教育不再是只传授知识,也不仅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向上的师生生长状态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激发教育的新潜能。在节气活动中,强调情境教学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即教师创设各种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和深度参与,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成长,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指导水平也得到提升。
2.推进鲜活的项目学习内容
从每个季节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四个节气,春——清明,夏——立夏,秋——秋分,冬——冬至,围绕节气中产生的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项目。这样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双方围绕一个项目进行互教互学,合作交流。整个过程中将项目划分为多个子任务进行逐一解决,最后进行成果展示,达成了项目式学习的模式,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节气·塑魂”创新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赋予二十四节气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扬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推动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