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育工作最主要的任务是育人,探索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的新方向、新思路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我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道德、爱生活、会学习、敢担当的现代中国人”为目标,通过优雅的环境涵养、全学科的课程浸润、丰富的实践体验渗透、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来实践人的教育,逐步构建起了“学科渗透、广泛拓展、注重体验、丰富载体、多元评价”的“润德养正”德育课程体系,形成了动态化、立体化、特色化的德育工作格局,奠基了学生真善美的品质人生。
课程育人,开发德育渠道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我校立足学生个性差异特点,以“彰显育人价值,充满智慧挑战,洋溢成长气息,直抵核心素养,提升生命质量”为价值追求,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润德、启智、育美”为核心,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提升型课程为实施途径,构建了“润德养正”德育课程体系,提升了学生发展的完整性。
开创“润德课程群”,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公民意识、民族精神、国际意识、领导能力和意志品质。其中,基础型课程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形成了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统领,整合其它学科中智慧、德行、文化、法治元素,初步建立起一体化实施的“综合思政”课程;拓展型包括责任教育、感恩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军训课程、节日课程、社团课程等课程;提升型包括研学活动、志愿服务、综合实践、国防教育等。该课程群将德育主题教育、常规教育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凸显教育意义。
开设“启智课程群”,旨在增长见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积累经验。基础型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整合课程,同时辅以人文社会类、信息技术类、自然科学类、语言文学类等拓展提升类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开发“育美课程群”,旨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生活,懂得珍爱生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欣赏美、创作美,提升生命质量的课程体系。基础型课程包含体育活动化教学课程和音美整合课程两大板块;拓展型课程包括国际象棋、京剧、繁星画社、陶笛社、器乐社等课程;提升型课程包括曳舞社、跆拳道社、fly乐队等课程。
以文化人,浸润学子心灵
学校文化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底色,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德育中,我校充分挖掘丰富的办学底蕴,用以文化人的方式打造有灵魂的人,注重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导引,直抵学生心灵。
通过浑厚底蕴的学校文化浸润学生。完美的学校文化环境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磁场”,我校注重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积极为师生塑造文化性格提供学习思考的触发点和生动的环境。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校注重在精、雅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塑像文化、楹联文化、石刻文化、园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精心打造了三师园、三友园、龙圣书苑、大美艺术馆等育人空间,营造了和美、淑美、壮美的环境。整个学校精神饱满、朝气蓬勃,深刻浸润着学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通过特色丰富的班级文化熏陶学生。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各班级建设自己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如围绕梦想文化、思辨文化等主题,创建个性化的班名、班级精神、班级愿景、班徽、班风、班训、班歌、班旗等。学校会定期举行“我的文化我的班”班级文化展示活动,推动班级文化的品质提升。
活动育人,丰盈德育载体
丰富的德育活动是锤炼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载体。我校致力于丰富德育活动的内容、创新德育活动的形式,让活动成为一颗颗萌发的种子,唤醒学生的正气,塑造学生的心灵。
“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巧借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等特殊的节日节点,充分挖掘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等育人资源,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力。如,重阳节朗诵比赛,培养学生尊老爱老助老的美德;国庆节书画比赛,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信念,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七大节日”文化活动是最受学生们喜爱的活动,将活动与学科完美融合,全部由学生主办,提升了自主管理能力,挖掘了自身潜能。心理节,引发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学会理性对待生活的教育;经典吟诵节,是语文学科诗歌单元的学习成果展示,营造了诗意盎然的学校文化图景;读书节,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世界,学会思考,享受读书带来的进步和乐趣;体育节,感悟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互通性、挖掘潜在的文化内涵;英语节,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口语水平;科技节,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能力,激发在科学研究上的兴趣;艺术节,是张扬主体参与的“释放性”活动。
“社团活动”实现了全员参与,目前100多个社团由学生自主发起、自主管理、多元评价,学生们学会了尊重,懂得了合作,体会了规则,产生了领袖,生成了社会参与的意识和素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实践育人,创新知行合一
社会实践是学校全面育人的重要环节。我校广泛挖掘社会实践教育资源,践行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
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我校成立“小青石”志愿服务团队,定期举行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和内心修养。
践行知行合一,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我校作为新区最早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现已形成“全员参与、集体观念、知行合一、实践能力”的研学体系。同学们已走进北京、西安、上海、杭州等城市,亲近自然、感受历史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实践能力。国际研学旅行有效提升了学生国际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民族精神,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胸怀与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国际沟通交往与实践能力。
管理育人,凸显以人为本
为保障德育工作的深入实施,我建立了健全现代化制度体系,规范育人细节,凸显以人为本的管理育人理念。
健全师生发展规章制度,激发民主管理活力。我校以“一法四册”《完美教育法》《教师发展手册》《学生成长手册》《评价引领手册》《家校共育手册》为指导,进一步理清思路,初步形成了“制度完善、程序规范、决策科学、管理民主、监督有效”的工作格局。
抓好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提升自主管理能力。我校运用《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学生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学生成长为有道德、爱生活、会学习、敢担当的现代中国人。
协同育人,扩展发展空间
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成功的教育一定是学校、家庭、社会合力下的产物。我校积极打造“共育未来”的家庭教育品牌,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机制建设,形成家庭教育协作力。顶层设计,构建“一院三梯队”的结构化组织;家校联合,让家长成为育人的同盟军;评价激励,建立家庭教育闭环管理。
师资培养,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力。典型带动,培育家庭教育骨干师资队伍;名班主任引领,夯实班主任群体协同育人内力;重视家访工作,提高全员教师的家校共育能力。
课程构建,赋能家庭教育胜任力。通过常规培训课程、特色培训课程、以及特需指导课程和家长自主学习课程建立起丰富的课程资源,助力家长学习。
基于校园文化,我校将“润德养正”教育融入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发挥德育品牌在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方面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就成长底色。近年来,不仅“润德养正,志高行远”德育方案获评青岛市第二批优秀德育方案,“润德养正”德育品牌获评2023年青岛市中小学幼儿园全环境立德树人德育品牌。学校各类人才还不断涌现,3500余名学生在学科、文学、艺术、体育等各级各类活动中中获奖,147名学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大批“学生创客”破茧而出。学生也还纷纷登上全国和国际舞台,与郎朗等名人大师同台演出、赴香港参加“视像中国”第十二届埠际辩论赛、小海鸥艺术团获邀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林肯中心演出。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创新教育示范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成功举办全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讨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中国教育报》等20余家权威媒体多次报道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荣誉之下不忘初心,追梦路上永不停歇。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我校将继续在德育模式建构与实施的道路上踏实前行,不懈探索,造就文雅品正、担当作为的实中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