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课程的探索和实践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为落实“五育并举”育人目标,肃宁县第一实验小学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大力实施一针、一笔、一操、一声、一园、一团“六个一”特色育人课程,挖掘并捕捉学生的个人潜质和更多的发展可能,使之成长为具有良好体能、技能、艺能的新时代好少年。
一针一线秀人生。“一针”即缝纫课程。2023年9月,学校开设了布艺缝纫课程,老师们通过有趣的视频、生动的讲解、耐心的示范一步步引导学生们展开想象,然后利用不同质地的布料和不同的基础技法缝制出小布偶、纽扣布艺画、创意小包、套袖、挂件、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等别具匠心的布艺作品,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缝纫的基本技能,也提高了他们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2024年2月新学期开始,学校又开设国风传统服饰制作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并学会旗袍、汉服、唐装、马面裙等系列传统服饰的制作,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服饰的历史、特点及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缝纫课程的开设,不仅使学生绣出了对美的无限追求和诚挚向往,也让他们在思考、实践、与创作中深切感受针线下的多彩人生。
一笔一画学做人。“一笔”即书法课程。学校借助课堂教学和书法社团课程,引导学生从经典法帖开始,研习书圣名迹,品味魏晋风度。学校部分教师书法造诣深厚,其中有3名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6名沧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他们指导的学生多次在省市级书法比赛中获奖。同时,学校相继开展了“拥抱双减,翰墨飘香,惟精惟一,艺韵飞扬”、“书画飘香,丹青溢彩”等书画展活动,为广大热爱书画艺术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相互学习的平台。此外,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刘金凯同志还曾为学校捐赠书法教室,并亲自指导学校书法工作,面对面给学生授课。“江山千古,文明隽永”,一小师生定会笃行不怠、一以贯之,认认真真写好字,堂堂正正做好人。
一操一律强体魄。“一操”即课间操课程。特色课间操是丰富校园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学校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每天组织学生进行课间操活动,主要包括眼操、室外游戏、长跑、诵读《少年中国说》、国颁操、自编操、退场等几个环节。根据学校情况,长跑队形设计为内外双圈反方向行进,退场采用蛇形衔接式。自编操是第一实验小学课间操的特色项目,由音乐教师创作而成,每两年重新编排一次,音乐和动作每次都有新突破。学校大课间操也备受外界关注,肃宁县教育局领导多次组织全县各中小学校长和体育教师代表到学校观摩大课间操,教育部主办的《传承的力量》推送了学校大课间操的视频,语言文字报社将学校大课间操经验汇编成文并进行了公开发表。
一声一筒知天下。“一声”即校园广播课程。自2006年开始,校园广播每周三上午第四节课准时播出,主要包含七彩世界、每周一诗、歌声里的中国、知心姐姐信箱、红色故事会五大板块,分别涉及科学、文学、艺术、心理、德育五个方面。2023年10月,学校与肃宁融媒综合广播中心联手开辟了周末少儿栏目《星星火炬》,借助电波把老师和同学们的好声音传到了千家万户。
一园一植塑人格。“一园”即“耘耔园”劳动课程。学校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耘耔园,分为五谷园、草药园、果香园、蔬菜园、养殖园五大种植区,力求在三年内引导广大学生种植大部分农作物,在小学阶段参与两轮种植,在此过程中奠定孩子一生的劳动素养。在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上,师生们一起种下了金银花、板蓝根、麦冬、金丝皇菊等中药材,黄豆、芝麻、谷子、红薯、高粱、花生、玉米等农作物,茄子、辣椒、西胡、西红柿、大葱等十几种蔬菜,耘耔园里硕果累累,充满了丰收的甜美气息。2023年9月,学校开展了“齐心协力结硕果,深耕细作庆丰收”首届校园丰收节活动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为
一团一艺奠技能。“一团”即社团课程。学校不断推动“1+X”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和个性化,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和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开设篮球、足球、冰壶、鼓乐、琵琶、国画、编织等几十个社团课程,内容涉及文化、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旨在发展学生特长,为其一生奠基。此外,学校还将学生社团课程和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提升,打造内容新颖的课程体系——校园文化艺术节,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河北新闻网等多家平台进行报道,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认可。
多彩课程,多元发展。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肃宁县第一实验小学将不断完善“五育融合”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发展机会,助力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片充满知识的沃土上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