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公共服务局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确立了打造“西部教育特区”的目标,在为区域教育注入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也给一些学校发展带来了挑战。重庆科学城白市驿第一中学校就是这样一所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教育发展生态中寻求改革机遇、谋求创新发展的典型乡镇学校。它拥有近60年发展历史,借发展“西部教育特区”的东风,我校领导班子深入调研,遍寻改革良方,最终重新确立了“立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宗旨,构建“固本—内驱—提质”智慧管理三部曲,为夯实办学基础、激发教师活力、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效果。
一、“固本”为基,优化完善学校基础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我们首先梳理学校校风校训、发展规划、规章制度文件,进行大量的师生访谈,学习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了解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多方听取教师和专家意见,重新构建学校“精毅”文化。同时,对现行制度进行梳理完善,在保留大部分可行制度的基础上,废止了部分不符合当前教学实际的制度,更新《办学章程》等。坚持“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原则,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率”等弊端,为学校确立正确办学方向提供了制度保障。
破解生源难题。面临生源不稳定的问题,我们深入对口学校每个班级,向每名学生开展学校宣传,组织教师深入周边小区了解入学需求。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努力,学校生源数量得到稳定、质量得到改善。
落实条件保障。在“科创高新·智慧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智慧教学的需求。得益于高新区公共服务局和白市驿镇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先后修缮教学楼、运动场,新建心理咨询室、录播室、创客教室,改善实验室、阶梯教室等功能室,新增智慧黑板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各种先进设备一应俱全,为学校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数字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近年来,学校搭乘教育数字化转型快车,积极探索数字化教育,开拓管理方式优化、教研方式改革、教育方法创新、教育精准帮扶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具创新性和开放性的新样态。“我喜欢数字化课堂,平板的交互学习空间记录点滴改变,老师和父母可以随时看到我的学习和成果。”“我有AI小助手,课堂总是生动又有趣。”......对于一中的孩子们而言,每天的学习生活都在和数字化“打交道”。
我校从学科维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学科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重庆市以及高新区智慧教育平台的优质资源开展培训、学习、课堂实践、作业评价等活动,促进教研协同发展;从资源维度构建支撑一线教师的数字化资源体系,依托平台大力创建校本同步课程资源库、卷库、题库;从育人维度建设学生数字化评价体系,为成长精准“画像”,建立并实施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及跟踪机制,全方位“把脉问诊”,构建高效课堂。
二、“内驱”赋能,加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为了提振教师队伍精气神,学校将重点精力花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出真招实招让教师教得好、有奔头。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内培+外引”,激发队伍活力。我校面向全国选聘骨干教师、知名大学优秀应届毕业生10多名,快速改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提供各种途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努力培养市区级骨干教师。改革用人机制,实施岗位双向选聘,更新业务骨干力量。未被聘用的教师可参与岗位实习,并滚动参加竞聘。助力教师寻找自我价值,充分盘活了学校人才资源。
“保障+激励”,增强职业归属。一方面,完善现有薪酬体系,落实以工作量、工龄为基准的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另一方面,从基础考核、过程考核和项目考核三个方面制定超额绩效的考核方案,以教育成绩作为评价杠杆,充分体现优劳优酬的分配思路。创新个人+团队的评价方式,增强各部门年级的团队精神,协同攻关、相互支持,进而实现个体与团队的捆绑管理、共同提升。
“研训+竞赛”,提高专业能力。对标高新区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学校教师队伍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组织教师全员参加高新区“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借助区级“大学习、大培训、大比武、大练兵、大提升”平台,系统实施年度教师培训计划,以研究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为重点开展每个各备课组主题教研活动,要求每位教师设计、执教一节优课,提升教师在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教学研究、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必备能力。为教师积极搭建展示和交流平台,选派30多名教师参与国家、市、区级赛课及教学能力竞赛,多名教师荣获市区级一等奖,不断拓展教师教育视野,提高教学能力。
三、“提质”增效,紧抓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实现教学的高质量离不开构建全员抓质量的管理生态,我校按照“从常规严起、从备课抓起、从督导改起”思路,深入落实高新区教育质量提升“五主意识”,督促年级组、学科组和各处室树立精品意识,全力冲刺提质量。
抓教学常规。我们成立以年级主任为核心、部门行政为协调、校级干部为指导的年级提质领导小组,备课组长和班主任为基本单位的年级提质执行小组。突出年级组整体质量意识,将提质重心下沉到年级、指挥阵地前移到年级。突出教学管理中的“七抓”,将质量提升精确至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要求同组教师认真打磨教案,课上增强师生互动,课后通过定时训练、课后服务围绕当天内容进行强化反思,做到“功在课前、效在课中、思在课后”。
抓教研协作。要想实现教研组、学科组质量整体提升,必须将单独备课转化为集体备课,将个人思路凝聚成团队力量。学校建立了“领备—群备—议备”的集体备课方式,要求教研组、备课组每周至少开展2次集体教研活动,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突出课程建设与教法研究,每位教师在备课前提供备课素材,集体讨论、研究后选定优质备课材料,做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针对初三年级要求不同学情的任课教师滚动开展复习课预讲,邀请学科专家、学科教研员到校指导,重点研究学情考情,分层确定目标难度,指引备课内容。强化作业对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功能,作业教研落实“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备作业,作业管理落实“五必”——必公示、必调控、必检查、必教研、必评价,由学生、班主任、教导处、教科室、学术委员会五层对应把关,保证作业布置的科学性、有效性、创造性和思维性。
抓教学督导。学校构建“监测—评价—督导”一体化的质量评价模式,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与考核,实行每月检查的制度,以备课组为单位,将检查情况与考核挂钩。落实以年级组为中心的督导小组,坚持天检查、周督导、月巡查,加强教育教学督导检查、集体视导,及时准确通报各年级、班级教学存在问题,规范教学行为。每次监测过后召开质量分析会,基于问题导向制定整改方案,各年级每班安排1名督导责任教师,督促提高教学质量。
在全校近1300名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过去的一年,我校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学生在各类科创信息素养大赛荣获10个市级一等奖、重庆市第六届运动会和中学生运动会斩获6金4银1铜、重庆市大课间锻炼比赛一等奖,学业质量发展进步率居区内前茅。教师参加市级赛课荣获4个一等奖、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名师达到25人。学校成为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成员单位、重庆市基础教育校本教研示范校,国防教育课程荣获重庆市精品德育课程一等奖等荣誉。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智慧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发展。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2023,我们赶考路上,拼尽全力不言放弃。2024,我们共赴新程,迈向未来不留遗憾。白一中人将继续勠力同心,为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不懈奋斗,为助推西部教育高地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