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2月,教育部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将“质量”定为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性目标和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践行《评估指南》精神,让幼儿园成为幼儿成长的幸福乐园,让“教师和儿童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城阳区第二实验幼儿园一直探索的课题。
在对标《评估指南》的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既有理念和文化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也有课程的底层构建和具体落地。正是从顶层到底层的双向演进,形成了我园理念、文化与游戏研究持续涌现服务未来园所的能量。下面从三个方面,汇报我们的做法:
一、理念先行,明确培养核心价值
城阳区第二实验幼儿园成立于2020年,2022年开始独立办园。教师均为近两年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空间幼儿园的孩子38%是城阳本地幼儿,62%是来自省内外不同地区的新市民子女,家长普遍学历较高,对于办园质量的期望值也很高。《评估指南》犹如一剂营养素给我们带来养分,我们在引领全体教职员工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从专业、理解学前教育质量的价值诉求,牢牢把握幼儿园课程质量提升的关键指标。
为实现《评估指南》与园所长期健康发展的链接,我们深思《指南》中“办园方向”的每一项指标,从儿童立场确立幼儿园“幸福友好”办园理念,“幸福”是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指引教师幸福工作并努力为幼儿幸福一生奠定基础;“友好”是教育手段,是为每位幼儿提供适合的、友好的教育,培养每名幼儿成为最好的自己。
于是,在“友好幸福”理念引领下,幼儿园确立“友好学习 幸福成长“的核心,实施友好教育,让幼儿在友好的学习环境中,幸福成长;让青年教师在友好的专业氛围中,幸福成长。这既是“以儿童为本”的立场表达,又是《评估指南》中“办园方向”实践的行动指南。队伍培养与课程构建都是朝这个方向前进。
二、文化浸润,构建友好幼儿园
一个单位重视文化氛围引领,如同国家首重宪法,关乎整体精神与方向,提领全部行为与尺度。幼儿园有了自己鲜明的文化理念旗帜,就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幼儿和老师们置身其中,接受浸润与洗礼,就会涵养出智慧、德行与素养。
《评估指南》的五项重点内容、十五项关键指标、四十八条考察要点皆是我们的文化源泉。我们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构筑友好氛围:
一是时间友好。关注儿童发展规律与特点,制定相对稳定与合理的一日活动安排。我们将原本小板块时间根据各个年龄段段不同需求调整为大板块时间,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作出灵活调整,有效避免活动安排频繁和消极等待。为深入观察确保必要时间,为增加教师对幼儿的了解、有效的师幼互动做好时间准备。
二是目标友好。《评估指南》提出要“强调要关注幼儿经验的增长、注意幼儿发展的连续性、个体发展和整体发展”。要实现这些幼儿发展目标,就必须将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与之匹配,无论针对幼儿还是年轻的教师队伍,确立长期的、适宜的发展目标是践行“友好”的重要途径。为此,“发展幼儿有意义学习能力,拓展和提升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的经验”,是我园针对幼儿主要的友好发展目标;而“能关注幼儿发展的连续性、有效与幼儿进行师幼互动,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则成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目标成为引领我园友好课程构建、教育内容选择和教育形式调整的重要依据。
三是家园友好。家园双方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目标,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构建和谐友好的家园氛围,共同呵护幼儿健康幸福成长。我园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教育理念、发展目标的构思和论证,认真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参与幼儿园管理,共同谋划幼儿园未来发展方向;利用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讲堂等时机,向家长宣传幼儿园定位和具体做法,宣传科学育儿理念和知识,帮助家长解决育儿困惑;通过视频号、微信号、班级群等途径及时分享幼儿的成长和进步,让家长体验幼儿园生活,理解教师工作对幼儿成长的价值。通过家园社密切合作,构建出协同育人的机制,真正为幼儿共同创设了友好的育人环境。
四是课程友好。课程是在幼儿园发展、教师成长与儿童为本构建起来的,我们充分的分析了第二实验幼儿园实际,看清儿童、课程与教师三者的关系,并努力让三者彼此联通,互相滋养、共同成长。在“幸福友好”文化涵盖下,我们探寻以“发现儿童”为内核的引领教师儿童观重塑、指导教师行为变革的课程构建模式。“发现”是实现途径,“友好”是遵循规律,二者结合就是以“尊重、接纳、信任、期待、关爱”等举措,构建适宜本园儿童发展的园本课程。在“整体规划、全面打造、顶层架构”的基础上,体现出我园课程“内在驱动”和“外部支持”相结合的友好特点。
五是评价友好。《评估指南》要求要以客观性和发展性原则,对幼儿和教师成长进行实事求是,客观、真实的评价。我园在组织全体老师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将《指南》各项指标作为指导和动态评价的依据,通过日常观察、定期测量、随机访谈、家园幼问卷等方式搜集师幼成长信息,为每位幼儿和教师建立发展档案,进行纵向发展性友好评价。进行评价不是为了给教师贴标签、给儿童分等级,而是为了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再发展的建议和措施。并通过适宜的教学研究不断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为推进“幸福友好”文化教育,我园先后立项《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的探索与实践》《家园合作有效促进幼儿深度学习能力的研究》《基于儿童视角下环境改造策略的实践研究》《家园社协同发展幼儿主动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通过课题深入研究,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通过一系列组合
三、放手游戏,守护儿童有意义学习
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从《评估指南》中我们领悟到需要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努力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智慧、增进他们的自主性,引导师幼共同·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一是发掘儿童力量的游戏化课程实践。我们坚持“放手游戏”,铺开“新路子”,探寻“真游戏”,让幼儿做“真主人”。首先,我们打造有准备的环境,户外游戏从“混乱”到“有序”,从“没看头”到“有意思”,从“有故事”到“优故事”,幼儿的游戏水平日渐提升。其次,我们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相信幼儿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相信幼儿有评估自己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在重复的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我们支持幼儿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游戏经历和对材料的探究,展现对同伴的认可、对自然的认知等情感体验,并用语言讲述出来。
二是实现高质量师幼互动的自然深化。首先,引领我们的老师走近儿童“倾听”儿童到走进儿童“读懂”儿童,引领教师用适宜的课程与环境去支持幼儿发展,让幼儿保持“心、脑、手”三者合一,不断发生有意义的探究学习。其次,聚焦探究的问题,提供适宜的学习机会。通过观察和倾听,理解每个儿童的经验、关注点和需求,理解儿童所知道的、需要知道的和所习得的内容,为每个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最后,引领教师通过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将幼儿的学习引向更高水平,幼儿在教师的有效支持和自身的主动参与下获得发展。例如,小坡滚动游戏中,教师在了解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点后,提供了“以空间与材料为前提”的参与式支持;随着游戏的深入,儿童的问题与认知冲突逐步显现,教师给予“以激趣与创生为核心”的动力式支持,以及“以留白与放手为关键”的赋权式支持;在游戏最后,教师根据幼儿情况,提供“以总结与反思为抓手”的能力性支持。
在《评估指南》引领下,我园“幸福友好”氛围不断深入人心,友好环境、游戏质量也在稳步推进,不仅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也同时促进了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初步实现了“让每个人都成为最好自己的”初级目标。博物而致远,儒雅育君子。城阳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将在“幸福友好”文化育人的征程上不断丰盈文化内涵,完善课程体系,凸显办园特色,努力打造儿童与教师共同成长的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培育每个儿童、每名教师成长为最精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