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宁市第二小学位于兴城东南城脚10号,校园占地面积625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是一间规模较大、办学成绩突出的市市直属小学。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为每个孩子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秉承“诚信做人,踏实做事”的校训,团结全体教职员工,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取得了突出的教育教学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
学校不仅拥有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而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处处都渗透着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除了琅琅读书声,更是充满了浸润人心的文明之风。该校多年来,高度重视“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积极围绕创建文明校园“六个好”,开展了“领导班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活动阵地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六大主题活动,不断提升校园文明程度和师生文明素养。
环境建设换新貌
学校坚持以素质教育拓展为目的,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行为习惯营造文明美的思路,使校园环境朝着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方面发展。如今的兴宁市第二小学,校园环境优雅,处处呈现整洁有序、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师生们在这种美的环境中感受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引导美的行为。
文化建设促新风
夏日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走进兴宁市第二小学的校园,只见花木繁盛,别具特色的各类知识宣传栏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让人眼前一亮。
漫步校园,文明礼仪、名言警句随处可见,形成了内容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同时还有党建栏、弘扬中华美德宣传栏、卫生和安全知识宣传栏、防震减灾宣传栏、学生作品栏等,宣传内容亮眼醒目,传统文化和各类日常知识渗透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通过各个文化阵地,为师生营造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引导师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不断加强校园规划、建设和管理,让绿化和文化相融合,打造环境整洁的优美校园。”
德育建设创阵地
兴宁市第二小学每一间教室,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精心布置下,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黑板报专栏”让人耳目一新,学生也在无声的熏陶、感染和鞭策中接受教育。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手抄报、读后感、班级专题黑板报评比、学校优秀作品展示以及演讲比赛等。此外,该校还是全国第二个“童声唱诵防震减灾”创作基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竹板歌的传承基地。
该校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通过上好一堂思政课、成立家委会、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核心价值观我来讲、“学习二十大 争做好队员”主题活动、“童心向党——我向国旗敬个礼”升旗仪式等各种形式,充分发挥出学校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
多元活动筑特色
此外,该校还利用功能场室齐全和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充分调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多元化活动,构建学校特色课程。先后成立了绘画、书法、足球、篮球、合唱等学生兴趣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立美德,乐心智,形成好学向上、明礼善良、活泼健康的良好形象。该校还积极加强少先队队部室、美术室、书法室建设,办好学校微信公众号、红领巾广播站、《希望》校刊等自媒体宣传媒介,从而提高孩子们的文明素养,净化校园育人氛围。
学校先后评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兴宁市先进学校”、“兴宁市文明单位”、“兴宁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兴宁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梅州市文明校园”“梅州市德育示范学校”“广东省少先队红旗大队”“全国少先队优秀集体”等称号。学校创办了《希望》校刊,每学年出版四期,表彰突出的人和事,弘扬正气树立新风,发表学生优秀习作,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师生编排的文艺节目《闪亮全世界》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节目《油菜花》获首届(全国)客家童谣节“十佳童谣”奖;竹板舞《我防溺水有高招》在嘉佳卡通卫视、央视频校园频道播出;学生曾芯懿受邀参加由中国地震局、教育部、国家民委、中国科协主办的“童声唱诵防震减灾”专项活动主题曲《山水相连》的传唱。兴宁电视台、《梅州教育》《梅州日报》《客都资讯》《广东年鉴》《新世纪的广东教育》等媒体分别报道了学校取得的各项优异成果。
通过创建文明校园,可以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是打造实现中国梦主力军的战略工程。创建文明校园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和谐全面发展。通过创建文明校园,可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做好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校园文明程度。
未来,学校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文明校园建设,在已经取得的经验与成绩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拓宽路径,用更深入、全面的多样化手段,打造学校文明校园的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