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落实“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促进学生乐学、好学的系统工程。我校深入领会“双减”文件精神,扎实做好“双减”工作,科学应用昆山市课后服务监管及资源共享平台(以下简称“课后服务平台”),规范课后服务实施,引入多渠道资源,增强课后服务教学实效,为学校内涵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逐梦探索,践行特色校园新格局
我校以“课后服务”为平台,结合“是学校也是图书馆”的办学特色,大力推行“一社一阅一耕”(即社团活动+特色阅读+趣味农耕)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模式,让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享受幸福、健康成长,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多渠道架构,助力课后服务新发展。我校一方面充分挖掘本校教师特长,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内容的探索与扩展。另一方面依托课后服务平台进行课程遴选,积极引进第三方优质课程和师资力量,如文艺名师进校园、“宫校”合作、第三方专业机构、“一课老师”(家长志愿者)、凤凰融合出版课程进校等,为学生提供了文化、体育、科技、文艺等67门课程。
个性化定制,丰富社团活动新内涵。我校通过课后服务平台,提供丰富的社团课报名,由学生在系统自主选课,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发展,私人定制课表。一、二年级采用“教师走班式”社团活动,三年级以上实行“学生走班式”社团活动,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划方向,实现了“一生一表”的私人定制。
特色化发展,助力实践培育新格局。我校通过趣味农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一阅一耕”,“一阅”指每周一次全校特色阅读活动,契合我校“是学校也是图书馆”的理念,每周四下午课后服务第二、三节课设为“大阅读”社团课——一、二年级为绘本课,由语文老师为学生读绘本、讲故事,三至六年级开展师生共读活动,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技能,激发师生阅读积极性。“一耕”指每周到学校农耕园进行劳动实践。我校依托于“震川园”劳动实践基地,利用延时服务课时间,开设农耕社团课。农耕课每周每班一节,由负责老师带领学生到“震川园”进行耕种实践。学生亲身参与到翻地、播种、浇水、除草等劳动中,学习农业知识、技能,感受劳动的乐趣和辛苦。
二、寻梦培树,夯实智能管理新风貌
一是开拓智能化管理新模式。我校通过课后服务平台,全方位实现智能管理,为课程编排、学生选课、教学巡课、评价反馈和课时统计等提供高效支撑。全校共开设67门课程,1066名学生参与选课,本学期家长反馈的满意度为98.3%。平台应用大大减少了课后服务的事务性工作,有效促进了课后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二是多元评价,全方位激活积极因子。在智慧评价模式中,我校教师、同伴、学生、家长、管理者形成一个协同参与的多元评价共同体,从不同视角全面观察学生,全方位激活积极因子。教师利用五育学生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追踪式评价,关注学生日常的每一小步,班级管理更轻松。
三、创新进取,探索4C+W模式新样态
在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我校依托凤凰数联等专业机构与平台,作为苏州市双减示范创建校,正积极探索“4C+W”的课后服务新模式。
“4C”的含义。“C”为社团英文“Club”的首字母缩写,即每周的周一、周二、周四和周五,全部安排校内社团课,由校内教师承担课后服务工作。每天的第一时段进行作业辅导答疑,第二时段开展多彩五育社团,如:最强通识观,心中有“数”、花骨朵诗社、枇杷树下,谁“羽”争锋,追光“剧”场,加减乘“厨”等。
“W”的含义。“W”即周三“Wednesday”的首字母缩写,当天的课后服务全权由校外机构进校授课。期初,依据教育局审核通过的校外机构“白名单”,我校从本校学生发展特点考虑,选择跨学科融合五育场景的社团,录入学校每周三的“W”社团课程。一年级5个社团,二、三年级各6个,四、五年级各10个,六年级12个,全校每周三有49门机构社团课。学生在课后服务平台上抢课,以年级为单位,根据年级总人数,设定好班级人数,人满即开,师资全由机构负责。一来适当减轻教师负担,二来也腾出时间教师进行学习培训。同时,专业的机构进驻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专业社团课的质量,让学生得到更加优质的发展。
让教育从知识本位走向育人本位,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校以前瞻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务实的行动为“双减”政策赋予更多的教育内涵,致力于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扩充学生的业余生活,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身心的愉悦和幸福感,打造了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独具一格的有活力的课后服务新样态。未来,我们会继续不断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后服务样式,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发挥课后服务的价值,使其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民生工程。心向往之,行必能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