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要求,落实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教联体建设”工作部署,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乡村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乡村孩子实现就近“上好学”,根据县教育局工作安排,2023年6月蕲春县第六实验小学与蕲春县开发区学校、赤东镇范铺小学、赤东镇酒铺小学、株林镇中心小学、株林镇东申希望小学“1+5”的融合型教联体。自教联体建立以来,县第六实验小学充分总结前期与开发区学校、横车镇中心小学三校“共建型”教联体建设经验,以级部管理串联一校六区,以师生联动促进质量提升,初步实现了从联体到联心,走出了一条教联体特色发展道路,推动了城乡教育向均衡化、优质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一、建设情况
蕲春县第六实验小学教联体一校六区,现有教师354人,在校学生6615人,共开设146个教学班。教联体核心校区:付畈校区,是城区优质学校,位于蕲春县城南新区纬八路与走马岭路交界处,创建于2020年,学校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66个教学班;学校高标准配备智慧图书馆、创客室、少先队名师工作室、向阳花心理辅导室、国画馆、书法馆、室内篮球馆等功能场馆40余间,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平均年龄34.8岁,是一所充满青春与活力的现代美好学校。教联体成员校区包括:开发区校区、范铺校区、酒铺校区、株林校区、东申校区。分别位于蕲春经济开发区、赤东镇和株林镇。
开发区校区(原蕲春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距离核心校4.3公里,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在校学生674人;范铺校区(原赤东镇范铺小学),距离核心校2公里,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完全小学,在校学生433人;酒铺校区(原赤东镇酒铺小学),距离核心校8.5公里,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在校学生322人;株林校区(原株林镇中心小学),距离核心校18.3公里,是一所农村镇政府所在地完全小学小,在校学生894人;东申校区(原株林镇东申希望小学),距离总校27.6公里,是一所农村非镇政府所在地完全小学,在校学生474人。
(一)六校联体,共创建设理念。作为省级教联体试点,我们在充分总结前期共建型教联体建设经验基础上,以“共同缔造”理念为引领,深入到各个校区进行调研,通过讨论、征询意见、专家指导,我们提出美好教育概念,用美好教育思想顶层设计学校文化,布局校园空间,探索美好教育办学实践,致力建设“学生向阳、教师和煦”的美好学校联合体。以“向阳而生,尚美而行”为校训,以智慧和美德为根,以阳光尚美为魂,用智慧和美德培育师生向阳精神,凝聚师生尚美愿景,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在统一基本标准的前提下,促进各校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二)六校联体,共建管理模式。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成立了蕲春县第六实验小学教联体党委,下设六个党支部,建立以“书记—校长”为主导、各校区执行校长为主要成员的教联体运行领导机构,每周召开教联体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部署教联体重大事务和主要工作。二是建立四个中心。平行设立行政服务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后勤保障中心等四大运行中心,下辖九大处室+年级组,明确职责要求,确保教联体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实行级部管理。一二年级为Ⅰ级部,三四年级为Ⅱ级部,五六年级为Ⅲ级部。现在,课程开设、教学活动、教师考勤、排课代课、评优晋级、绩效分配均由级部负责,级部管理延伸至成员校,让管理在一线发生,真正实现了一校六区管理同步。
(三)六校联体,推进运行机制。顶层设计教联体各项管理制度。组织各校区教师讨论并通过了《蕲春县第六实验小学章程》、《蕲春县第六实验小学教师管理办法》《蕲春县第六实验小学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蕲春县第六实验小学教师学期工作综合考评实施方案》等覆盖学校管理各方面的规章制度,确保教联体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一是行政运行。每周一上午10:30通过同步直播会议系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部署教联体近期重点工作,让议事决策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二是后勤运行:实行经费管理一体化,年底统一预算。各校区设报账员1名,负责财务报账,明确每月15、16、17日为统一报账时间。三是教学运行:成立三大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德育委员会、学科委员会),负责教联体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高效推进。
(四)六校联体,融合教师队伍。一是统筹人事管理。教联体共有教师354人,其中专任教师345人,高于规定学历教师人数296人,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总数64人,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46人。根据交流轮岗要求与个人发展规划在一校六区间进行无障碍调配,实行一体化考核评价,评价项目、评价标准、评价组织一体化,考评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评聘、晋级、评优直接挂钩。二是完善交流轮岗。制定了《蕲春县第六实验小学教师管理办法》《蕲春县第六实验小学教师走教管理制度》和《蕲春县第六实验小学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办法》,确保距离较近校区间(如株林和东申,范铺、开发区和酒铺)紧缺学科(体、音、美、心理等)教师的走教、送教,着力提升薄弱校区教学质量;培植管理骨干,制定第六实验小学教联体《管理岗位实施办法》,实施城乡帮扶计划。
(五)六校联体,用好数字赋能。建设教联体教学资源库,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依托核心校区“三型四类五领域”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教联体教师主动性与创造性,不断拓展与丰富课程内容与教学资源,实现美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按照市县部署要求,我们在原有信息化运行基础上,新投入76万元对一校六区信息技术硬件与软件设备提档升级,确保各校区都有1套视频会议系统,1间录播系统,间间教室配齐教学一体机、摄像头,满足远程巡课需求;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满足与班班通设施打通使用;采用“信息技术+”的模式,让信息技术充分与学校治理、教学教研、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深入融合。虚拟建设“蕲春县第六实验小学数字学校”,统一门户,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一体化;建设校园网络巡检系统、网络教研(满足所有校区6个年级同步开展集体备课)和视频会议系统、“三个课堂”应用系统、“网络阅卷系统”以及设备集控系统。在教师发展中心的统一部署下,教学委员会设立教联体集体备课日、教研日、课题研究日,实现一校六区同步在线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助推教联体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科委员会常态化组织集体备课,一校六区各学科各年级按照大单元备课要求,同步参与线上集体备课,且以共同研修的方式进行“双减”项目(作业设计等)工作,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在学科委员会组织下,校本教研活动(名师课堂观摩、党员骨干示范课、组内公开课等)每周在一校六区同步开展,激发了全体教师的教研热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设成效
(一)六校联心,以活动之美涵养学生素养。教联体建设以来,在核心校付畈校区统一安排下,各校区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全面开齐开足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托付畈校区“三型四类五领域”课程体系,不断融入其他校区“陶艺” 、“尚礼”“足球”等特色课程,进一步完善了《蕲春县第六实验小学课程方案》,实现美好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各校区依托社会力量和校本师资组建了艺术类、运动类、人文类、科创类社团130多个,释放了学生的天性与特长,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聘请法治副校长、心理学专家应用直播系统一校六区同步开展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一校六区同步组织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基本功比赛、器乐比赛、诗词大赛、红色研学等活动,不仅促进不同校区学生融合交流,更在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六校联心,以师德之美引领学生成长。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学校组织了一校六区350多名教师在付畈校区进行暑期集训师德专题培训活动,通过观看师德事迹视频、学习《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交流学习体会,开展师德宣誓,签订师德承诺书等活动,筑牢师德师魂,树立六小美好教师形象。教师节举行了师德师风主题演讲比赛,学期中还召开了师德师风警示会,组织教师学习师德负面清单,通过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制度,做好师德档案,切实提高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三)六校联心,以文化之美滋养学生心灵。以“美好教育”办学文化为引领,不断推进美好文化在一校六区落地生根。在间周一次的全体教师大会上,分批次宣讲六实小美好教育缘起与内涵;要求各校区校园可视文化在体现主题化与课程化的基础上,务必整体格调(颜色与版式)与付畈校区保持一致,同时延续原有办校特色(如酒铺校区足球特色,范铺校区的陶艺),展示美好教育丰富的内涵及包容张力,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班级的命名采用一体化编排,每个年级(付畈校区—范铺校区—开发区校区—酒铺校区—株林校区—东申校区)从1到N班,一以贯之,挂上统一班牌;为节约经费,对各校区校原有可用匾牌进行割补式改造,完善美好六小文化元素。同时,争取政策资金50万对范铺校区运动场与酒铺校区食堂进行改造升级,全面推进“大健康校园”建设与“明厨亮灶”工程,各校区文化建设面貌一新,办学条件、精神气质明显改善,办学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四)六校联心,以协同之美护航学生成长。在教联体一校六区开展“书香家庭”、“最美家长”评选活动,把“六实小好家长6条标准”在分校广泛推行;成立蕲春县第六实验小学德育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完善家校共育组织;家委会创新内设三个委员会、两个部和六个级部家委会(简称“326”),参与教联体决策、监督学校实施、评价学校发展;家长教育委员会下的家庭教育课程开发部,组织学校优秀家委代表,常态化间周面向一校六区全体家长开展家庭教育专题报告,让家长成为“老师”,现身说法传授家庭育儿经验,转变家长育子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组织家委会中的“膳食委员会”每天安排两位家长到食堂陪餐,填写好陪餐记录,提升食堂饮食满意度。良好的教育生态已经形成,美好教育正深入人心,城乡教育共同发展取得普遍认可。
从“共建”到“融合”,历时一年有余,一校六区统一了思想,获得了认同,形成了合力,但我们依然面临这种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带来的挑战。探索与实践不会停止,我们将在问题中寻求解决办法,在困难中考验团队智慧,不改初心,铆定目标,尚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