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无界限,融合有未来。融合教育给孩子提供了练习社会性的环境,让特殊孩子可以接受高品质的普通教育,提升沟通能力,学会共情和感知。不仅提升学习的能力,也扩展了他们的社交空间。
1988年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随班就读,2017年国家出台《残疾人教育条例》“优先发展融合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的发展之路。
一、我县特殊教育基础面广,发展难度大
我校地处农村,残障学生也全部来自农村。目前,农村特殊教育依然存在着社会关注度不够、农村家长对特殊教育观念普遍认识不足、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化人才等因素,严重束缚着农村特殊教育的健康发展。
以我们海兴县为例,人口不足20万,2016年摘掉了贫困县帽子。2023-2024年度,我县6—15周岁适龄残疾儿童194人,其中,56名智力残疾,51个肢体残疾,13个言语残疾,31个听力残疾,15个多重残疾,28个精神残疾。
海兴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2009年,现有教师12名,专业教师1名,在校学生43人。其中,智力残疾13人,精神残疾12人,言语残疾7人,多重残疾11人。送教学生40人, 其中智力残疾10人,精神残疾10人,言语残疾4人,多重残疾11人,肢体残疾5人。17人经残疾委员会鉴定无学习能力。
在校生学生家庭情况方面,家长文化程度小学和初中水平38人,高中及以上5人,父母平均年龄40岁及以下的20人,40岁以上的23人,跟随父母生活的21人,跟随祖父母外祖父母的22人。父母有残疾的1人,单亲家庭4人。
送教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小学和初中水平39人,高中及以上1人,父母平均年龄40岁及以下的13人,40岁以上的37人,跟随父母生活的15人,跟随祖父母外祖父母的35人。父母有残疾的8人,单亲家庭13人。
二、特幼共融,携手成长
我校自闭症儿童占比大,学生具有严重的社交沟通障碍和情绪障碍,无法适应长时间的在普校学习。针对我校特殊教育现状,我们在融合教育方面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家校互融,合力护航,二是特幼共融,携手成长,三是校社交融,协同育人。
其中第二种方式是重点。我们采用隔离、融合交替的形式进行,上午在特校参加个训课,下午去普校、幼儿园融合。目前我们和三所幼儿园结为融合共同体,挑选15名程度较轻的学生按照就近入学的方式分派到各个幼儿园和学校;我校教师实行包生制,一个老师负责5名学生,和幼儿园的教师结对子讨论研究各自学生的特点,制定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
三、前期调查,让融合有的放矢
为了更好地了解家长和幼儿对待特殊儿童的态度,我们在融合前期对幼儿园教师、家长和幼儿,做了详细的调查。通过调查50名幼儿教师,得出结论:9人不喜欢(原因:外貌迥异2人,不卫生3人,情绪异常4人);30人一般,11人喜欢(原因:同情6人,想帮助5人)。
针对“是否同意在你的班级”,有8人同意,42人不同意(原因:15人增加班级管理带来困难,27人不知如何教育)。
通过调查896名幼儿家长,了解家长对身边残疾儿童的态度。134人嫌弃,472人同情,290人心疼。
假如自己孩子的班级有残疾儿童,家长的态度是547人介意,120人无所谓,229人不介意。
调查187名中大班幼儿对残疾儿童的了解,71人害怕,82人不知道,34人不害怕。典型回答是:他们的样子不好看,我害怕他们打人,不喜欢。不打人就喜欢。愿意和残疾儿童一起玩的有51人,136人不愿意一起玩。
四、创设融合情景,消除误解偏见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我校幼儿教师对于教育培养特殊儿童知识技能匮乏,幼儿家长对特殊儿童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要想创建一个融合环境离不开幼儿教师的配合,家长们的支持,和小朋友们的接纳。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我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强化培训,发展“复合型”教师
打造融合课堂的基础保障。通过强化培训,让幼儿教师掌握训练特殊儿童的基本技能和简单的沟通技巧,特教教师掌握了一些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有效地实施融合课程需要培养一批热爱特殊和幼儿教育事业,具有健全的人格、扎实的人文科学素养、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熟练的教育和康复技能,“复合型”教师,这需要我们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构建共同体,双向融合
幼儿家长不接受特殊儿童与自己的孩子在一个班级上课,主要有两个担忧。一是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二是怕影响自己孩子的发展。
要想特幼融合,就需要消除家长们的顾虑。为此,我们举行了三次特别的家长会。特幼家长共同参加,通过特教老师的讲座,深入贯彻公平融合的优质教学理念,让幼儿家长了解到什么是孤独症,了解以及孩子的学习生活状态,了解他们不具有攻击性,构建和谐的特幼家长共同体。
通过一堂融合言语训练课,特教老师纠正幼儿平舌音、翘舌音的发音,见到良好的效果,让幼儿家长意识到特教老师的融合课不仅是特殊儿童的需要,同样也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细致评估,筛选同伴
融合前评估尤其重要。同伴介入不是所有儿童都可以作为特殊儿童的同伴,需要仔细的甄别。
不仅要对特殊儿童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也要将对特殊儿童进入的小组的几个同伴进行细致评估。如小组成员每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语言表达、社交沟通等。
只有良好的同伴才能在融合的环境下,让特殊儿童更顺畅的回到同伴关系中,更加便利的实施一些增进孩子学习生活能力的训练。
(四)定制课程,阶梯式融通
打造共享的融合课程模式。以通用学习设计理念的基础,将特殊儿童的唱游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艺术与休闲的课程和幼儿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教育领域相融合,为特幼儿童定制多元化课程。
努力创设情境,增强体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生成情况,进行阶梯式融通。形成“集体课+补救课”的课堂体系:教学内容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在课堂中扎实强化学习,营造“情境化+体验式”的教学氛围。
“同质展能+异质互补”,让特幼学生尽展其能。自闭症孩子和同伴的互动沟通能力是十分薄弱的,有候他们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是他们不会用正确的表达方式去交流,在融合教育中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回校特训,及时补救
每日包生教师及时记录,复盘在融合过程中学生的各种情况。上午在校训练时,针对融合问题进行特别训练。比如:在传球游戏中,荣耀接到球,没有意识去传给下一个小朋友,惹得小朋友们不满意,于是上午训练就针对这一问题,加强训练,培养荣耀传球的意识,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经过一学期的融合,孩子不再是一个单一个体,他有很多的小伙伴可以一起玩耍。当其他小朋友邀请我们孩子一起玩沙时,我们的孩子可以参与到其中,和他们一起体验玩沙带来的快乐;当小朋友们都在排队的时候,他也会跟着小朋友们一起排队,当小朋友们都在做操的时候,他会观察模仿他们的动作,并跟着一起做;当小朋友们和他问好,询问他问题和他说话时,他可以回答甚至会反问其他小朋友……在特校个训课训练几百遍都很难掌握的词语,和幼儿园孩子们一节课的游戏可能就把难题解决。
总之,建校15年来,我们在不断摸索、实验、调整中,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农村特殊教育之路。我校始终秉持“让每个生命拥有无限可能”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四能八自”为目标,坚持尊重差异、多元融合,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实现适宜发展,让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在融合环境中相互理解尊重、共同成长。